组织的学习智慧


   企业学习、员工学习,近年来这个口号很响亮。仿若一首流行歌曲,传遍国内。很多行业也傍此流行开始风靡,诸如一些瞬间开遍全国的培训机构,甚至鼓捣上市。很多卖过几年保险、推销一阵菜刀的哥们,转眼冠以“心理老师”、“实战专家”,一时风光无限。许多企业也纷纷加入“学习组织”,学习、培训刹那间被涂上斑斓的色彩。

    很快,这件斑斓外衣变成一件蹩脚的马甲。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流行盛典”,在今天已如同临近结尾的歌舞春晚,浑身不是滋味。以国内珠宝行业为例,2004-2008年是争夺全国布点优势的全盛期。持续发展的市场、消费观转变的客群,对企业的管理及人才专业度提出严峻的考验。对传统的珠宝行业来说,家族式经营模式、以忠诚为评价点的用人观深入骨髓。期望一场学习或是持续学习来跟上发展,是多数珠宝老板的共识。从刚开始的热度,到冷暖相加,再到如今的冷却,学习培训算是经历一场过山车。而这过程,恰恰反映了多数珠宝品牌的管理现状与营销策略的挣扎过程。建立、犹豫、放弃,再建立--如此反复。

     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习、温、用等等。企业学习的状态与实际应用成效,直接体现管理水平的高低。同时,新学内容与原有模式的冲突处理,也反映企业主革新的真正决心。旧有模式最终战胜新学,恰恰也反映企业主与企业员工的真正学习领悟力。曾见过某企业做战略、做模式,经过长时间的探讨、新老员工的激烈争辩,最后仅是说说而已。类似案例还不仅仅是个别。

     相比国内绝大多数珠宝品牌,江苏TESIRO通灵的管理及成长态势远远超过同行。或许有些珠宝同行对其成长过程不以为然,但从企业学习的角度上看,沈东军目前是中国珠宝品牌中学习力优秀的老板之一。其多年研究不同行业的国内企业案例,积极投入持续的学习,并迅速应用。从执行、流程、统筹再到激励,可能很多内容是借鉴,但学习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有效的应用。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与领导人的学习能力成正比。学习不仅仅学过程,而是像沈东军一样智慧的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