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公厕女孩”脸上的笑容?


住在杭州525路下沙公交站对面公厕的一个9岁的小女孩,因为手持舀粥勺却满脸阳光、笑容灿烂而红遍了网络。但当面对拿着报纸寻觅而来的学生、捧着日用品的热心市民和架起了长枪短炮的各路媒体时,她那撩动了微博上无数人心弦的笑容却突然消失了。尽管镜头一再劝导孩子能再绽放一次笑容,可小嘉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甚至变得很是紧张。(2011423日《钱江晚报》)

应该说,这是一个“善意”遭遇尴尬的典型事例。对于纯真的小嘉雯来说,她或许从来就没有过这般被众人围观的经历,或许也不懂得网络的走红和众人的关注意味着什么,因而她才会在祖孙两个并不为人知晓的生活中露出满足的笑意、灿烂的表情;而当突然之间像动物一样被围观时,便顿时产生了一丝的恐惧、甚至是无所适从。

“你想过那种穿得好、吃得好的生活吗?”“我现在就是在过这种生活啊!”这是小嘉雯在21日与记者的一句对话。而当再次问起小嘉雯,是否知道许多人被她的笑容感动,她茫然地摇着头,看向身边的爷爷。正是这种成人式的“善意”让小嘉雯不知所措地收起了笑容。可见在小嘉雯的世界里,她并没有觉得自己很苦很贫穷,也不需要那种“走红”式的爆人眼球与万人瞩目。 

爷爷不止一次地婉拒了帮助,并且还多少生发出了一些抱怨,“我孙女以前每天晚上七八点就睡了,这几天晚上上门的人多,我们都没法休息。” 的确,对于纯真的小嘉雯来说,过多的物质给予真的合适吗?当这种给予和接受成为习惯,她还会像现在这样简单满足快乐吗?究竟该以什么方式帮助嘉雯,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想一想了。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并不赞成那种只知其爱、不知其害的教育方式的。而对于当前的这种世人皆“善”的壮举,是否又会在我们过度的“热情”中而令其丧失自信、开朗的本原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未来时代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没有坚忍不拔、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是无法立足在纷繁的社会上的。——笔者斗胆一问:当前的全民之“爱”,究竟是在呵护小嘉雯,还是在毁灭小嘉雯?

曾记得我辈上学之时,既没有丰盈的衣食,也没有殷盛的家资,父母也曾因为求得一食之饱而奔波于田间地头。于是,虽然贫穷的我们从小就不敢奢望“善意”的临幸,从而在“无人问津”的往来中炼就了一份天生的坚强、独立与自信。想必大家不会忘记徐迟的那个关于“小皇帝”的报告文学,想必大家也曾记得笔者曾经讲过的那个关于一个同事的女儿上了大学还要妈妈陪睡的故事;那么,对于这个顿顿喝粥吃咸菜,却依然坚强很爱笑的女孩,我们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幸福标准和价值取向强加在她的身上呢?  

有一个故事:再一次大地震中,救援队员从废墟当中救出了一个被掩埋几天的幸存者。此消息传开,好心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面对好心人的这种关爱,饿了几天的幸存者饱饱地大餐了一顿。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正在饱餐的幸存者突然口白沫不幸身亡。迟来的医生化验报告显示,“食物中毒!”——我们固然不能怀疑爱心的动机,但当爱心即将变成为一种伤害时,我们就应适可而止!

小嘉雯需要的不是同情,更不是过多的物质给予。当蜂拥而来的关心已击碎了孩子纯真的笑脸的时,我们应当给予她的,或许就是一个安宁、平静的生活空间!

(李吉明201142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