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义华
全国161所中学及校长被北京大学确认具有“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7日公示结束,北大称未收到投诉,名单不变。记者查询发现,161所中学,超过六成学校近3年出过省级状元。(《长江日报》11月9日)
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出,立即引来舆论一片哗然。遭遇不少媒体的评论,多数评论一边倒地提出:“最大问题是隐藏着不公平。”而只有北大和少部分支持群体对此击掌欢呼。此举一出,教育界显然与往日的喧嚣大相径庭,显得异常平静。令不少分析评论人士大跌眼镜,始料未及。以为会形成深秋里的一股“热潮”,热而,教育界对此事件却是异常的平静,显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存在“四大”不公平:第一,对全国的中学进行选择,从去年的全国只有39所增加到今年的161所获得推荐资格,为何不公平对待,难道未入选的学校就没有优秀学生?第二,其他学校的学生参加高考,难道这些学生就不优秀?第三,既然你是综合素质最优秀的学生,难道还怕参加高考?第四,校长实名推荐,不科学、不权威,真正了解学生的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但他们却无权推荐权,是校长了解学生,还是老师了解学生?这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体现。
这四点“不公”,也是社会各界议论最多的话题。在“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语境中,在高高飘扬的“北大希望通过这项政策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旗帜下,北大的树起的“改革大旗”是否应该得到公众的宽容?甚至理解和支持。在当前,显然不太可能达成这样的愿望。北大录取学生的新政,能否使中学和学生能够把精力从被动地应付考试逐步转化为主动地培养素质上来,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是否真正促使“憋足”的教育制度得到改革,回到多少人一直在竭力呼唤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显然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通过高校的招生制度来促进整个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尤其是大师,犹如天方夜谭。即便北大开了一个好头,全国的所有高校都来效仿,那些手握自主招生大权的高校,也推出“校长推荐制”、“班主任推荐制”、“教育局长推荐制”……抑或别的“奇招 ”。在招生制度上侧重综合素质的考核,但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制度却未能真正发生改革,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停留在应试教育的优劣上。北大等高校渴求的推荐人才,哪怕是校长加班主任,以及专家委员会的慧眼识珍珠,推荐上来的也是应试教育下的“蛋”。如果这样的制度只有北大一所高校从中“受益”,最终也会被现行的教育制度拖累,只落得一个变相抢夺优势资源的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