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告诉我们:即使忽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电影《2012》告诉我们即使忽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才会创造更大的商机;《2012》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借助远古的文化根源衍射现代文明,激发现代人对现代文明命运的重新思考,虽然不能说这种模式是《2012》的独创,但《2012》却把它发挥到极致,同时也为今后的商业运作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当杜邦实验室创造出香皂时,杜邦人就开始宣传“狐臭”的概念,让人们开始意识到香皂在解决“狐臭”中的价值,熊彼特更是说“这个社会光创造香皂不行,还得创造需要香皂的消费者”,学术一点而言就是“供给要创造需求”,而西方经济学中的萨伊定律其核心思想就是供给创造需求。

       我们知道关于2012的各种预言都是有人在幕后宣传推广的,在人类浩瀚的历史文化中,甚至可以找到有关于2000年的预言或者2015的预言,只要你有足够的精力与技术去挖掘,你总会发现各种各样可以可以带来商业价值的商机。因此,作为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企业而言,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挖掘商业题材是企业生存的又一途径,而商机所要具备的核心特征就是所挖掘的商业题材要能够引起现代人的重视。《2012》让人类看到现代文明的终结,重新看到了人类以前所忽视的地球生命的命题。而事实上,有关于2012的各种预言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有一定的依据,也无法给人类带来任何福利的改进,甚至单纯从预言出发这样的文化只会剥夺人类应有的幸福,可为什么依旧会有那么多的人去关注甚至相信2012呢?原因就在于,2012引起了他们“无谓”的重视,一种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却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2012》的成功源自于运作团队一种对现代人性的把握,其利用的核心人性特征就是“对不确定的恐惧”以及“对未知的先知欲求”。如果“眼球经济”是对人类视觉价值的挖掘,那么《2012》则是对人类心灵价值的透支。

       经济学注重运用政策对CIGXconsumeInvestmentgovernmental expenditure and Export)的刺激(当然张维迎教授已经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人的忽悠”),而管理学注重运用知识运用与人性的把握对人的行为的刺激与引导。萨伊定律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不一定能成立,然而,在管理学当中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现代企业应该运用萨伊定律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要向《2012》学习:即使忽悠,也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