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是诊治“城市病”的良方 | ||
![]() |
||
2011-3-19 18:51:54 中国经济导报 | ||
|
||
作者简介: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内容辑要: 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要以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诊治“城市病”需强化“健康城市”的理念。 陈柳钦 “城市病”是对城市问题的一种形象说法,是影响公众生活和生产的种种社会、经济、心理等病态社会症状的总称。近年来,我国造城“大跃进”之风从大城市蔓延到中小城市。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不均衡发展,迫使大城市越大,人口越集中,这种在唯GDP至上和一味追求形象工程的片面发展观思维指导下的城市化,正在无情地牺牲掉城市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病”问题日益凸显,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当然,城市是一个大量不同类型的微观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城市发展中出现一些“病”是难以避免的。“城市病”类同于人生理上的病疾,在病理上有内在和外在原因导致两种,也就是“城市病”到底是缘自自身的内分泌失调还是添加剂过量。所谓内分泌失调,即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阵痛;所谓添加剂过量,即外在不良因素导致城市肌理发生病变,出现病症。应该说,“城市病”是城市化的某种必然,没有哪个城市的发展能够完全摆脱城市病的烦恼。可是,放眼西方世界,同样是病,那里的城市却多为内分泌失调型,很少为外力的干涉所致。有人说,我国目前出现的城市病是“内分泌失调”加“添加剂过量”。 那么,如何综合诊治“城市病”?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建设城市、经营城市、治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而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城市管理观念的更新。笔者认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增长方式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要以保障人民身心健康为出发点,诊治“城市病”需强化“健康城市”的理念。 “健康城市”是由传统城市化的负面效应催生出来的城市发展新概念。急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为人类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却为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和挑战。几乎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健康城市”概念。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给健康城市的定义是:“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在笔者看来,健康城市建设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医治“城市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不搞城市化不行,不治“城市病”也不行,“健康城市”是治疗“城市病”的一个很好选择。只有如此,城市化的过程才不会误入歧途,“城市病”的治愈才能有一个真正的起点。 要树立“健康城市”理念,城市管理者就应以优化城市生活质量、保障居民身心健康为根本,摒弃唯GDP至上的传统发展思维,更多关注居民生活舒适度,让健康与城市同行;应加大对城市资源的保护、再生和循环利用力度,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力倡绿色、低碳出行,疏通交通工具出口,加强科学调度能力,畅通城市“血脉”,保证城市的健康有序;应加强城乡间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应积极营建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使其成为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载体,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等。笔者认为,健康城市在解决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病”的基础上,必将促进城市化进程在更高的水平上稳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只有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才是我们的目标。 |
【出版日期: 2011-03-19 】【期号: 2086 】【版面: B01 】【作者: 陈柳钦 】 【打印本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