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是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人类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生存环境和文化形态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但谁是因谁是果的问题,还不能做出定论。生活习惯造就了思维方式,还是思维方式造就了生活习惯,二者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就像是鸡和蛋的问题一样。既可以说思维方式造就了生活习惯,又可以说生活习惯造就了生活方式。但从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任何生活习惯中都内蕴着某种思维方式,只不过这种思维方式是自发存在的,没有人对它进行反思和质疑,而人们的生活却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甚至某种方言中包含之思维方式,西方哲学家曾经说过,语言就是思维方式,一种语言就是一种世界观,透过对日常语言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哲学不是存在于这人的头脑里,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哲学家的哲学理论是哲学家创造的,但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哲学理论很难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游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的;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内蕴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却不能引起哲学家的重视。根据这一点来说,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形态的具体分别就是:中国哲学是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在言说方式上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而西方哲学则是理论形态的哲学,可以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独立存在。从这一点去理解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别,是可行的。
在学术讨论中,存在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但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由西方哲学的理念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中国哲学的理念所引起的。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去看中国哲学,就会得出中国无哲学的结论,或者得出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的结论。其实,中国哲学也是哲学,但却是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中国哲学是民间的、生活的,是与中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完全剥离开来,而西方哲学则是官方的、理论的,是以纯粹的逻辑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存在着一个难题: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路和模式改造中国哲学,还是按照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去研究中国哲学,前者会使中国哲学的特点消失,是中国哲学丧失其内在特质,而后者则不能使中国哲学融入世界哲学发展的潮流中去,是中国哲学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因此讨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出路,就成为哲学家和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以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自身,而不在于他物。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自己的发展,而不是用西方哲学理念和范式对中国哲学进行阐释和重新建构。中国哲学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生活本身的发展,是在当代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研究中国哲学理念对民众生活的作用,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基因和基本轨迹。应该看到,中国人的生活、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然而,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的发展是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过程,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已经进入到每一个民族的生活之中,影响着、甚至主导着人们的生活,而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哲学却在不断萎缩,甚至退缩到人们的视野之外。这是非常危险的。这就像中国的京剧、秦腔等传统剧目,在西方交响乐、摇滚乐的冲击下,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一样。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是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几乎不去看京剧、秦腔这些老古董了,而看京剧、秦腔的都是些老年人,当这些老年人过世之后,谁还去看京剧和秦腔呢?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命运就像京剧和秦腔的命运一样,其出路何在,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一方面是如何保持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特色问题,如何在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中能够使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特点保持下来,传承下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无疑是一个重大举措。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不能离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与时代的发展隔绝。这是学者们要加以努力的问题。我始终认为,哲学和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而精神家园不是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信仰依托,构建适合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哲学和文化,是中国学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