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保税(物流园)区是1990年代初我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参照国际上自由贸易区、自由港模式,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海关特殊经济区域。深圳保税(物流园)区包括福田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盐田港保税区和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简称“三区一园”),四个园区规划总面积3.79平方公里,其中园区面积3.36平方公里(生活区0.43平方公里),围网面积2.51平方公里(盐田港保税区0.85平方公里尚未围网),已开发面积2.13平方公里。
经过20年的发展,深圳保税(物流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带动出口加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的产业格局,形成配套较好、关联度高的产业群,一定程度实现了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融合。园区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量较大、步伐较快
自1991年以来,共有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969个外资项目落户深圳保税区,截至2010年底,园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4.77亿美元,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0.7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229亿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282亿美元,各类税收387.7亿元。区内现有企业1481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27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设立了32家企业。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12.9亿元,是2000年工业产值的2.8倍,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和全国保税区工业产值的15.1%;实现进出口总额474.9亿美元,是2000年进出口额的16.5倍,约占全国保税区总量的30.5%和全市总量的13.7%,;实现税收收入89.5亿元,是2000年税收总额的9.9倍。全年共有31家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62家企业进出口额超亿美元。
(二)面积小、效益高
深圳保税(物流园)区走科学发展、资源集约利用之路,园区实际运作面积仅有2.51平方公里,却是外向型经济的“高产田”。2010年,园区在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创造了244.2亿元的工业总产值、189.2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40.8亿元的工业增加值和35.7亿元的税收。
(三)产业配套好,发展比较成熟
福田保税区依托毗邻香港的优势,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企业(联想、赛意法、日立环球等)、新材料生产企业(戈尔科技、杜邦)、光通讯企业(新美亚、奥兰若)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群;区内UPS、日通、近铁、综合信兴等知名物流公司汇聚,形成物流产业群;索尼、三洋、松下、乐金、东方嘉盛等企业形成商贸产业群。此外,福田保税区还是深圳市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区内沃盛咨询公司是深圳最大的BPO(业务流程外包)企业。沙头角保税区是内地第一个保税工业区,园区围网面积仅0.2平方公里,目前产业以电子产品、玩具、黄金珠宝产品的保税加工为主。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依托盐田港码头,重点发展仓储物流业和转口贸易,已成为深圳市临港现代物流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