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250亿现金 上海已成潘石屹砸金重地 每经记者 叶书利 发自北京
1日,潘石屹再抡起收购大棒:以总价约16.34亿元收购上海静安区曹家渡万航渡路716弄-794弄地块,其中约15.34亿元为项目土地使用权转让款,其余1亿元为该项目的建设工程款。
实际上,这已是2011年以来,潘石屹二度举起收购大棒,仅在近半个月前的
为何短短近一个季度内,潘石屹便二度收购,且收购地皆在上海?其实背后皆缘于SOHO中国业务结构调整所致。
众所周知,SOHO中国发家于北京,北京也曾一度成为公司单一的业务来源地。鉴于业务分布区域的单一性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早在2009年,潘石屹便着手其他业务区域的开拓。
由于SOHO中国商业模式中一直强调位置的不可替代性,即核心商圈内的核心区域,上海成为了潘石屹眼中进行SOHO中国模式复制的良好区域,因此在2009年,通过收购SOHO东海广场,首次进军上海市场。
此后的2010年,上海成了潘石屹调整此前单一业务区域所带来的业务风险的战场。
SOHO中国2010年财报显示,去年公司共进行了四笔收购,事件发生地全位于上海,分别为外滩SOHO、虹桥SOHO、复兴路SOHO和丹棱SOHO等四个项目,收购金额共计61.79亿元。
潘石屹在上海布局的步伐还未停止,在
话声刚落,潘石屹便在近半个月内,在上海再掀起两起收购。
潘石屹的意图很明显,补强上海的业务,以降低北京在公司业务结构上的过重比例,最终达到北京与上海在公司的业务比重中各占一半的状况,以分散风险。
毫无疑问,在这种思路的主导下,未来潘石屹在上海的砸金行动还将延续,比如他近日便对外坦承“未来会加大在上海地区的布局,目前已经有几个项目还在谈。”
虽然潘石屹在SOHO业务区域单一化的转型工作上干得风生水起,但潘石屹面临的最大经营风险可能并不在此,而在于SOHO中国一直以来的散售模式。
据本报记者了解,虽然SOHO中国一直对外声称,散售模式是公司多年来打造的成熟经营模式,但行内人皆知,在中国地产调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住宅散卖的劣势日趋明显,因此众多房企大腕,纷纷布局商业地产,其核心考虑就是希望通过商业地产长期运营所带来的可持续、稳定的收入模式来对冲住宅市场一次性散卖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但SOHO中国的散售模式却有点异类,这种异端操作模式为非常态,且会对商业项目后期的管理带来众多挑战,如潘石屹旗下的不少北京商业项目,经常闹出后期管理运营上的问题便是对时下SOHO中国散售模式的挑战。
正是鉴于此,去年12月中旬,本报记者在调查中得知,SOHO中国高层也对公司的现状极为不满,并引发了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及包括SOHO中国副总裁许洋等在内高层人员大地震。
因此,表面上看,目前潘石屹在看得见的业务区域结构调整上顺风顺水,但深层次的业务模式的大挑战,或许才是横在他心中最大的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