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行情方向比短期涨跌更具战略意义
央行第9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完全在我们之前的预期之中,早在上月初我们就已经分析提示:基于3月份CPI将再次创新高,4月份存在1-2次“提准”和1次加息的可能。因此,在4月6日加息之后,本次“提准”是势在必然的。本次“提准”银行的缴款日期是4月21日,月内余下时间已经不多,因此,月内基本上已经不存在再次“提准”。本次“提准”主要是因为4月央票到期量较大,新发央票还完全对冲到期大量资金的缘故。
在4月6日加息之时,我们曾提示“加息已经进入尾声期”,年内余下的1-2次加息将要预留到6-7月份CPI再次冲顶之时,进一步的紧缩调控将主要以“提准”来进行。这一预期目前已经得到最权威的印证:央行行长周小川本周在博鳌论坛上明确表示:由于全球流动性高度泛滥,且发达经济体利率偏低,如果频繁加息可能会促使热钱涌入,反而会进一步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因此,加息会相当谨慎,而“提准”则上不封顶。我们认为,由于国内通胀形势已经演变为全局性通账,且通账形势越来越复杂,且较长时间内CPI将居高难下,在“提准”上不封顶的基调下,5月份、6月份等都还存在继续“提准”的可能。
我们在去年曾分析提示,“提准”属于量化调控,加息属于价格型调控,虽然同属紧缩政策,但两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提准”收紧了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而对游资、热钱、民间资本的约束力有限;相对来说,民间资本对加息等价格型调控更敏感。因此,“加息谨慎,提准无上限”的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导致经济活动冷热不均的局面,通胀压迫下的游资、热钱等仍十分充裕,而体系内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正常流动性被抽紧。久而久之,经济活力必然进一步减弱。因此,持续紧缩后是经济走弱的趋势依然清晰,这是目前行情最大的后顾之忧。
9次“提准”抽离的资金已经超过3万亿,加上4次加息所起到的收敛作用,“4万亿刺激”的大部分已经被回收,但通胀势头依然咄咄逼人。这就是刺激过度的后遗症,另外也说明在目前的通胀成因中,输入性通胀已是主要因素,从而使得目前针对通胀的调控政策成效不大,且越来越处于被动的境地。这就决定着在可预期的周期内,紧缩性政策还难以松动。虽然许多投资者对本次“提准”早有预期,之前的“提准”对行情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提准”对行情多少是有负面影响的,它毕竟影响着市场流动性形势。因此,在9次提准之后,在“提准”上不封顶的基调下,已经需要开始注意政策的累积效应。
目前市场两种风格相互争艳,但行情又都不具备规模效应。低估值板块有防御优势,但受制于基本面的故事太乏味,题材股与小盘股有故事,但估值太高太高有行情也大多只是短期效应,没有持续性。从而形成了低估值板块“锁定指数”,题材股交错涨跌的行情局面。不过我们还是要提示的是,由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已经披露完毕,也开始进入了年报与季报披露的尾声期,4月下旬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调整配置方向和配置结构的“调仓”时期。在目前个股涨跌无序、强弱分化的行情阶段,关注行情方向比关注短期涨跌更具有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