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的美的用“风头正劲”来形容才合适,提出“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不仅矫情,而且有点不识时务。
但是,在理性观察人士眼里,今天的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长虹。1999年之前的长虹,也是这么高歌猛进激情四射,2000年之后急转直下,节节败退,时至今日已是疲态尽显,宛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当年的江湖地位早已成为传说;没落,成为写在长虹脸上最显著的标志。
其次,美的营销战略要比长虹高明许多。想当年,长虹基本上没有战略,所谓“营销”只有两个字:降价。连续多年反复降价的结果是,长虹形象越来越糟糕,并逐渐堕入“低端产品”的行列;美的营销依赖广告进行,成为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家电企业,广告诉求围绕时尚、新潮卖点进行,很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换言之,美的这些年走了一条捷径。 但是,美的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今天的美的和7年前的美对比,便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美的低调而务实,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何享健对2004年TCL大规模收购汤姆逊彩电及阿尔卡特手机大不以为然,批评TCL犯了国际化冒进错误。而今的美的仿佛成了当年的TCL,高调而张扬,一会扬言挑战格力,一会扬言挑战海尔。挑战对手固然没错,错在挑战对手仅凭嘴上功夫,产品力形不成有力支撑。 美的对此并不认可,相反,它认为自己的技术还不错,并举出建了几个研发中心的例子来证明,这说明它没搞明白“研发中心”和“研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好比都是大学,清华不等于哈佛一样。目前,美的研发中心尚不具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未来什么时间能具备,不得而知。 在同行企业看来,美的“大跃进”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丧失理性之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将一款滚筒洗衣机从2800多元一下子降至1500元以下。这已经很有当年长虹的韵味了——为冲销量不计后果。 当然,美的还没长虹那么傻。当年长虹降价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而美的则有玩花招之嫌。有消费者冲着美的廉价滚筒直奔商场,结果发现根本没货,促销员均以“卖完了”应对。据美的内部人士讲,这是美的营销策略,只宣传,不卖货,可以避免“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真么看来,美的在在拿诚信开玩笑了。 实际上,美的今天的快速增长,很大程 我这么讲,断无意于暗示“美的乃长虹第二”,而是越来越担心其“大跃进”战略,隐患重重。
美的和长虹不同,二者品牌形象差别很大。长虹的成长与“价格战”三个字密不可分,其品牌形象中最匮乏的成份就是技术。换言之,长虹属于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因为卖得便宜(价格战的结果),长虹产品口碑一直不是很好。
美的有所不同,虽然与国际品牌相比仍就中低价位路线,但是和大多数本土企业比起来,美的价位还是中偏上,这是由其良好的工业设计带来的——美的产品给人最明显感受,就是做得新潮、时尚。在工业设计被称为“次核心技术”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
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的美的用“风头正劲”来形容才合适,提出“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不仅矫情,而且有点不识时务。 但是,在理性观察人士眼里,今天的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长虹。1999年之前的长虹,也是这么高歌猛进激情四射,2000年之后急转直下,节节败退,时至今日已是疲态尽显,宛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当年的江湖地位早已成为传说;没落,成为写在长虹脸上最显著的标志。 我这么讲,断无意于暗示“美的乃长虹第二”,而是越来越担心其“大跃进”战略,隐患重重。 美的和长虹不同,二者品牌形象差别很大。长虹的成长与“价格战”三个字密不可分,其品牌形象中最匮乏的成份就是技术。换言之,长虹属于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因为卖得便宜(价格战的结果),长虹产品口碑一直不是很好。 美的有所不同,虽然与国际品牌相比仍就中低价位路线,但是和大多数本土企业比起来,美的价位还是中偏上,这是由其良好的工业设计带来的——美的产品给人最明显感受,就是做得新潮、时尚。在工业设计被称为“次核心技术”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 “土”,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长虹产品的第一印象,你到家电大卖场走一圈就会有此看法。实际上,长虹也承认这一点,当年,倪润峰曾严厉批评长虹设计人员:“为什么连改一下外观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那么,美的连续多年平均增速超过20%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和产业板块轮动有关。2002年之前,彩电产业最受消费者追捧,TCL、康佳、长虹、创维都挣了不少钱;2005年之后,白电产业开始发力,挣钱明显多于彩电企业。在众多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坚持不做彩电的少数企业之一,应该说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这叫“时势造英雄”。 “土”,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长虹产品的第一印象,你到家电大卖场走一圈就会有此看法。实际上,长虹也承认这一点,当年,倪润峰曾严厉批评长虹设计人员:“为什么连改一下外观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那么,美的连续多年平均增速超过20%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和产业板块轮动有关。2002年之前,彩电产业最受消费者追捧,TCL、康佳、长虹、创维都挣了不少钱;2005年之后,白电产业开始发力,挣钱明显多于彩电企业。在众多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坚持不做彩电的少数企业之一,应该说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这叫“时势造英雄”。
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的美的用“风头正劲”来形容才合适,提出“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不仅矫情,而且有点不识时务。 但是,在理性观察人士眼里,今天的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长虹。1999年之前的长虹,也是这么高歌猛进激情四射,2000年之后急转直下,节节败退,时至今日已是疲态尽显,宛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当年的江湖地位早已成为传说;没落,成为写在长虹脸上最显著的标志。 我这么讲,断无意于暗示“美的乃长虹第二”,而是越来越担心其“大跃进”战略,隐患重重。 美的和长虹不同,二者品牌形象差别很大。长虹的成长与“价格战”三个字密不可分,其品牌形象中最匮乏的成份就是技术。换言之,长虹属于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因为卖得便宜(价格战的结果),长虹产品口碑一直不是很好。 美的有所不同,虽然与国际品牌相比仍就中低价位路线,但是和大多数本土企业比起来,美的价位还是中偏上,这是由其良好的工业设计带来的——美的产品给人最明显感受,就是做得新潮、时尚。在工业设计被称为“次核心技术”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 “土”,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长虹产品的第一印象,你到家电大卖场走一圈就会有此看法。实际上,长虹也承认这一点,当年,倪润峰曾严厉批评长虹设计人员:“为什么连改一下外观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那么,美的连续多年平均增速超过20%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和产业板块轮动有关。2002年之前,彩电产业最受消费者追捧,TCL、康佳、长虹、创维都挣了不少钱;2005年之后,白电产业开始发力,挣钱明显多于彩电企业。在众多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坚持不做彩电的少数企业之一,应该说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这叫“时势造英雄”。
其次,美的营销战略要比长虹高明许多。想当年,长虹基本上没有战略,所谓“营销”只有两个字:降价。连续多年反复降价的结果是,长虹形象越来越糟糕,并逐渐堕入“低端产品”的行列;美的营销依赖广告进行,成为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家电企业,广告诉求围绕时尚、新潮卖点进行,很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其次,美的营销战略要比长虹高明许多。想当年,长虹基本上没有战略,所谓“营销”只有两个字:降价。连续多年反复降价的结果是,长虹形象越来越糟糕,并逐渐堕入“低端产品”的行列;美的营销依赖广告进行,成为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家电企业,广告诉求围绕时尚、新潮卖点进行,很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换言之,美的这些年走了一条捷径。 但是,美的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今天的美的和7年前的美对比,便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美的低调而务实,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何享健对2004年TCL大规模收购汤姆逊彩电及阿尔卡特手机大不以为然,批评TCL犯了国际化冒进错误。而今的美的仿佛成了当年的TCL,高调而张扬,一会扬言挑战格力,一会扬言挑战海尔。挑战对手固然没错,错在挑战对手仅凭嘴上功夫,产品力形不成有力支撑。 美的对此并不认可,相反,它认为自己的技术还不错,并举出建了几个研发中心的例子来证明,这说明它没搞明白“研发中心”和“研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好比都是大学,清华不等于哈佛一样。目前,美的研发中心尚不具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未来什么时间能具备,不得而知。 在同行企业看来,美的“大跃进”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丧失理性之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将一款滚筒洗衣机从2800多元一下子降至1500元以下。这已经很有当年长虹的韵味了——为冲销量不计后果。 当然,美的还没长虹那么傻。当年长虹降价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而美的则有玩花招之嫌。有消费者冲着美的廉价滚筒直奔商场,结果发现根本没货,促销员均以“卖完了”应对。据美的内部人士讲,这是美的营销策略,只宣传,不卖货,可以避免“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真么看来,美的在在拿诚信开玩笑了。 实际上,美的今天的快速增长,很大程 换言之,美的这些年走了一条捷径。
但是,美的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今天的美的和7年前的美对比,便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美的低调而务实,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何享健对2004年TCL大规模收购汤姆逊彩电及阿尔卡特手机大不以为然,批评 其次,美的营销战略要比长虹高明许多。想当年,长虹基本上没有战略,所谓“营销”只有两个字:降价。连续多年反复降价的结果是,长虹形象越来越糟糕,并逐渐堕入“低端产品”的行列;美的营销依赖广告进行,成为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家电企业,广告诉求围绕时尚、新潮卖点进行,很能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心理。 换言之,美的这些年走了一条捷径。 但是,美的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把今天的美的和7年前的美对比,便不难发现,那个时候的美的低调而务实,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何享健对2004年TCL大规模收购汤姆逊彩电及阿尔卡特手机大不以为然,批评TCL犯了国际化冒进错误。而今的美的仿佛成了当年的TCL,高调而张扬,一会扬言挑战格力,一会扬言挑战海尔。挑战对手固然没错,错在挑战对手仅凭嘴上功夫,产品力形不成有力支撑。 美的对此并不认可,相反,它认为自己的技术还不错,并举出建了几个研发中心的例子来证明,这说明它没搞明白“研发中心”和“研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好比都是大学,清华不等于哈佛一样。目前,美的研发中心尚不具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未来什么时间能具备,不得而知。 在同行企业看来,美的“大跃进”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丧失理性之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将一款滚筒洗衣机从2800多元一下子降至1500元以下。这已经很有当年长虹的韵味了——为冲销量不计后果。 当然,美的还没长虹那么傻。当年长虹降价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而美的则有玩花招之嫌。有消费者冲着美的廉价滚筒直奔商场,结果发现根本没货,促销员均以“卖完了”应对。据美的内部人士讲,这是美的营销策略,只宣传,不卖货,可以避免“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真么看来,美的在在拿诚信开玩笑了。 实际上,美的今天的快速增长,很大程TCL犯了国际化冒进错误。而今的美的仿佛成了当年的TCL,高调而张扬,一会扬言挑战格力,一会扬言挑战海尔。挑战对手固然没错,错在挑战对手仅凭嘴上功夫,产品力形不成有力支撑。
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的美的用“风头正劲”来形容才合适,提出“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不仅矫情,而且有点不识时务。 但是,在理性观察人士眼里,今天的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长虹。1999年之前的长虹,也是这么高歌猛进激情四射,2000年之后急转直下,节节败退,时至今日已是疲态尽显,宛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当年的江湖地位早已成为传说;没落,成为写在长虹脸上最显著的标志。 我这么讲,断无意于暗示“美的乃长虹第二”,而是越来越担心其“大跃进”战略,隐患重重。 美的和长虹不同,二者品牌形象差别很大。长虹的成长与“价格战”三个字密不可分,其品牌形象中最匮乏的成份就是技术。换言之,长虹属于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因为卖得便宜(价格战的结果),长虹产品口碑一直不是很好。 美的有所不同,虽然与国际品牌相比仍就中低价位路线,但是和大多数本土企业比起来,美的价位还是中偏上,这是由其良好的工业设计带来的——美的产品给人最明显感受,就是做得新潮、时尚。在工业设计被称为“次核心技术”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 “土”,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长虹产品的第一印象,你到家电大卖场走一圈就会有此看法。实际上,长虹也承认这一点,当年,倪润峰曾严厉批评长虹设计人员:“为什么连改一下外观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那么,美的连续多年平均增速超过20%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和产业板块轮动有关。2002年之前,彩电产业最受消费者追捧,TCL、康佳、长虹、创维都挣了不少钱;2005年之后,白电产业开始发力,挣钱明显多于彩电企业。在众多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坚持不做彩电的少数企业之一,应该说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这叫“时势造英雄”。 美的对此并不认可,相反,它认为自己的技术还不错,并举出建了几个研发中心的例子来证明,这说明它没搞明白“研发中心”和“研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好比都是大学,清华不等于哈佛一样。目前,美的研发中心尚不具备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未来什么时间能具备,不得而知。
在同行企业看来,美的“大跃进”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有丧失理性之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将一款滚筒洗衣机从 在大多数人看来,今天的美的用“风头正劲”来形容才合适,提出“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不仅矫情,而且有点不识时务。 但是,在理性观察人士眼里,今天的美的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的长虹。1999年之前的长虹,也是这么高歌猛进激情四射,2000年之后急转直下,节节败退,时至今日已是疲态尽显,宛如一个老态龙钟的病人,当年的江湖地位早已成为传说;没落,成为写在长虹脸上最显著的标志。 我这么讲,断无意于暗示“美的乃长虹第二”,而是越来越担心其“大跃进”战略,隐患重重。 美的和长虹不同,二者品牌形象差别很大。长虹的成长与“价格战”三个字密不可分,其品牌形象中最匮乏的成份就是技术。换言之,长虹属于典型的“营销驱动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分价钱一分货”,因为卖得便宜(价格战的结果),长虹产品口碑一直不是很好。 美的有所不同,虽然与国际品牌相比仍就中低价位路线,但是和大多数本土企业比起来,美的价位还是中偏上,这是由其良好的工业设计带来的——美的产品给人最明显感受,就是做得新潮、时尚。在工业设计被称为“次核心技术”的时代,这一招很管用。 “土”,是大多数消费者对长虹产品的第一印象,你到家电大卖场走一圈就会有此看法。实际上,长虹也承认这一点,当年,倪润峰曾严厉批评长虹设计人员:“为什么连改一下外观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 那么,美的连续多年平均增速超过20%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我认为和产业板块轮动有关。2002年之前,彩电产业最受消费者追捧,TCL、康佳、长虹、创维都挣了不少钱;2005年之后,白电产业开始发力,挣钱明显多于彩电企业。在众多家电企业中,美的是坚持不做彩电的少数企业之一,应该说这个决策非常明智,这叫“时势造英雄”。 2800多元一下子降至1500元以下。这已经很有当年长虹的韵味了——为冲销量不计后果。
当然,美的还没长虹那么傻。当年长虹降价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而美的则有玩花招之嫌。有消费者冲着美的廉价滚筒直奔商场,结果发现根本没货,促销员均以“卖完了”应对。据美的内部人士讲,这是美的营销策略,只宣传,不卖货,可以避免“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真么看来,美的在在拿诚信开玩笑了。
实际上,美的今天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投资拉动,通过不断收购、建厂实现企业规模快速膨胀,与黄光裕时代的“跑马圈地”有几分相似。遗憾的是,国美已被竞争对手苏宁彻底超越,宣告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死路一条。对于国家而言,单纯的投资拉动无法实现度上倚重于投资拉动,通过不断收购、建厂实现企业规模快速膨胀,与黄光裕时代的“跑马圈地”有几分相似。遗憾的是,国美已被竞争对手苏宁彻底超越,宣告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死路一条。对于国家而言,单纯的投资拉动无法实现GDP持续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无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来自技术进步。用这一标准衡量美的,差距还很大。 概括而言,美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至今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体系,技术对企业发展形不成实质性支撑;企业文化惨杂了过多不健康成分,诚信形象一再受到质疑;价格战情结若隐若现,非正当竞争屡屡发生;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贡献率不足……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美的“先快后慢”,乃至再现当年的长虹和TCL。对于美的而言,在连续快跑了6年之后,调整一下步幅,改快跑为快走,才是当务之急要做的。遗憾的是,美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危机总是爆发于太平盛世。“前车之事,后事之师”,美的当警醒!GDP持续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无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来自技术进步。用这一标准衡量美的,差距还很大。
概括而言,美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至今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体系,技术对企业发展形不成实质性支撑;企业文化惨杂了过多不健康成分,诚信形象一再受到质疑;价格战情结若隐若现,非正当竞争屡屡发生;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贡献率不足……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美的“先快后慢”,乃至再现当年的长虹和度上倚重于投资拉动,通过不断收购、建厂实现企业规模快速膨胀,与黄光裕时代的“跑马圈地”有几分相似。遗憾的是,国美已被竞争对手苏宁彻底超越,宣告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死路一条。对于国家而言,单纯的投资拉动无法实现GDP持续增长;对于企业而言,单纯的“外延式扩张”无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的最持久动力来自技术进步。用这一标准衡量美的,差距还很大。 概括而言,美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至今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体系,技术对企业发展形不成实质性支撑;企业文化惨杂了过多不健康成分,诚信形象一再受到质疑;价格战情结若隐若现,非正当竞争屡屡发生;对国内市场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贡献率不足……所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美的“先快后慢”,乃至再现当年的长虹和TCL。对于美的而言,在连续快跑了6年之后,调整一下步幅,改快跑为快走,才是当务之急要做的。遗憾的是,美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危机总是爆发于太平盛世。“前车之事,后事之师”,美的当警醒!TCL。对于美的而言,在连续快跑了6年之后,调整一下步幅,改快跑为快走,才是当务之急要做的。遗憾的是,美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危机总是爆发于太平盛世。“前车之事,后事之师”,美的当警醒!
美的会不会成为“长虹第二”?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