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三反”运动的陈建华


人物春秋(112):推行新“三反”运动的陈建华

彭澎

 

最近参加南方报系在河源举办、南方民间智库和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协办的“第二届网络论坛”,见到市委书记陈建华。

在晚宴上、在论坛上,他仍是口若悬河、高谈阔论,一如既往!

虽然在媒体上已经了解他提出的“三反理念”,但由于有许多省内外媒体在场,他仍不忘记在宣传河源的同时,推销他的“三反理念”。河源在广东全省属于“倒数”的地级市,按理说就要承接珠三角这些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但要把河源从“倒数”行列提升到“正数”行列的陈建华则提出了“三反理念”。

按照他的说法:“一反”是反传统发展路径。河源是个生态发展区,在产业布局上要克服环境资源代价过大,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更加重视生态、重视民生。

  “二反”是反经济周期操作。河源是后发展地区,应在金融危机中,借助财政和金融的扩张寻找机会,扩大内需。

“三反”是反梯度产业承接。河源去年被评为全国生态保护城市,在产业转移中,要克服GDP崇拜,河源提出了优先选择“四新”战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和新医药。

陈建华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理,但到不同的地区,就要联系地方实际。于是就搞了个从实际出发的“三反理念”。按他的说法,未来河源将在三个方面实现崛起:首先是经济崛起。过去,河源的经济各项指标一直在全省排名靠后,财政曾经倒数第一、工业总产值倒数第二、GDP倒数第三……但经过历届政府的努力,目前已经开始“摘帽”,进入“正数”的行列,比如外贸进出口排名全省第13名、工业总产值也排名第14名……

  第二是园区经济的崛起。如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开始时产值仅有47.5亿元,去年是200亿元,预计今年300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1000亿元,在全省省级产业转移园中排第一名。

第三是文化崛起。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岭南地区客家人主要聚集地之一。

显然,陈建华是各地级市领导中较有理论水平的一位,口才不错,普通话也说得不错。这大约与他在北京读的本科有关。为此,他还不屑去读什么硕士、博士学位,直到省委组织部“嫌”他们几个学位低,才把他们一起拉到中大读了个MPA班。于是全省地级市的主官基本上都是研究生学历了。

对陈建华印象最深还是在他担任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时。刚好我在宣传口的社科院做科研处长,经常要听他的讲话。刚做部长的几年里,他喜欢拿一本谢非的文选,不时说到其中的一些观点。记得他曾说当年珠三角的区域是他帮谢非从地图上画出来的,后来又说早知道要去河源主政,当初就把河源给“画(划)”到珠三角里去了。当然这只能当笑话看!

20022003年我第二次去美国学习,这前后兴起了广佛同城化的宣传浪潮。其中,林树森和黄龙云是主要倡导者,而主要推手就是陈建华和刘海这两位宣传部长。那几年,所谓同城化更多地停留在舆论发动层面,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重要的理论准备。

由于佛山没有社科院,因此,广佛同城化论坛的很多文稿工作就落到了广州市社科院。又由于两地以广州为老大哥,因此,相对而言,陈建华作为宣传部长在推行广佛同城化中更为卖力一点。但没有汪洋在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时提出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可能广佛同城化仍是停留在论坛层面上。这又是一例后话。

在河源跟陈建华聊起这段“古”,他立即兴奋起来,说要我作证他当时强力推行广佛同城化的努力。我戏谈你什么时候可以回来推动广佛同城化啊!

我还提到一件往事。就是在我几次公选无疾而终后,他曾经考虑让我先调去市委宣传部工作,并具体安排了处级位置。但我以平调为由拒绝了。他仍记得此事,只是具体岗位记错了。如果当年去了,我就是他的同事兼直接部下了。不过,我还是做我的专家,他还是做他的官。

只是感觉他比以往更加豪放:喝酒豪放,讲话更豪放,喝完酒讲话就更更豪放了!晚宴和第二天论坛结束后的年宴时,他都尽兴而谈,无所顾忌!真是是性情中人,也是很有干劲的官员。但愿他能把河源按他的“三反理论”能在变“倒数”为“正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去年在惠州见识了黄业斌书记在网络问政上的远见卓识,并见证了他成为全省地级市第一个开微博的主官。今年见到陈建华,发现他对网络问政的理论认识也相当独到。

他从古到今谈到对待网络民意要“清淤”而不“筑坝”,就象李冰父子修都江堰一样。现在河源的公仆信箱已经发展到1020个子信箱,到目前为止已经收到3万多封来信,其中给他的将近8000封,他平均每天花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回复来信。过去是每天10封,今年开始平均每天5封,因为现在投诉信少了,建议信多了。

在论坛当天,陈建华在现场当众回复了两个网友的信件。他的网名叫“华哥”。好像与刘德华一样。

 

 

小记:去年写了19篇人物春秋,设想是以对我所亲自接触过的各界名人的观察来透视中国当今社会的各个侧面。今年停顿了一个季度。现在再续起来。争取近年积多一点后搞一个集子。

 

1:去年“人物春秋”已写篇目有19

1.  我印象中的黄松有

2.  早年低碳生活——袁其国“干洗”

3.  “美神”刘小枫

4.  任剑涛的“言辞之美”

5.  明星专家郎咸平

6.  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在中国“真有一套”

7.  海峡观察家郑永年

8.  赌输房价的徐滇庆

9.  连续5次提案官员申报财产的韩德云

10.              熬上终身教授的郑世平

11.              “广州叻仔”邵建明

12.              让汪洋做公仆的李健康

13.              叫作“领导”的老板苏志刚

14.              从包工头到“学者型”老板的张力

15.              爱与人比文化的老板李兴浩博士

16.              厉以宁与“新愚公移山”

17.              梁国芹与他的梦幻庄园

18.              侃爷王志纲

19.              有思想、有个性的林树森

 

2:去年另有“问政风暴”4篇,今年两个专栏合并

1.    对话“惠民之州”的黄业斌

2.    对话实现“砍尾”的郑雁雄

3.    听何宁卡谈珠海特区未来发展

4.    郑人豪谈汕头如何重新“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