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抱有一份敬意。不仅是他的文笔好,还在于他能秉持自己的学术逻辑、坚守自己的预测,即使他的预测在现实面前头破血流。相比之下,那些朝三暮四的股评家太油滑了。
2009年8月4日,沪指创下3478点的阶段性新高。身边不少老股民坚信当年底会冲击3500点,我则给他们泼冷水,“不可能超过3478点的。”并于8月21日撰文,“未来很长时间,沪指将运行在2500-3478点之间。”
“很长时间”究竟有多长?我当时的观点是两年,但没敢写。但到了2010年3月,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称,“保守估计,A股2010年站上3600点,2012年左右再回6000点。”我立即撰文称,3478点很难逾越,2010年恐难见到。
很侥幸地,这是一次准确的预测,但这篇文章见报时,被总编批评过。他的批评是善意的,因为预测具体点位是危险的。
龚方雄那次预测没兑现,但他一直在唱多,总会有正确的时候。一个完全停止了的钟每天也会有两次的正确嘛。
言归正传。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尽管形势复杂,很多人却信心满满。但我认为,我们已踏入了滞胀的周期。
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启动时,我和少数人持同样的观点,认为经济复苏后会陷入通胀,然后是滞胀。理由简而言之,过去的出口、投资已难以持续,消费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资产泡沫的挤压过程极为痛苦,期间还伴着物价、工资的螺旋式上升。
滞胀趋势已在那里,不逃不避。
我在一本书中曾语无伦次地说过,一百年前的美国是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台湾是明天的大陆。美国典型的滞胀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1976年时的失业率是5.8%,到1980年是13.5%,同期的CPI平均达到了8.8%。里根总统正是从那里开启了一个恢宏的时代。
所以可以一并预测的还有,目前中国盛行的凯恩斯主义将会过去,供给学派和自由主义还会回来。在中国痛苦的滞胀过程中,孕育着磅礴的大牛市。
我并不担心这个五年预测,因为很少有人在五年后来验证这个预测。相信到那时,读者诸君已将之抛到九霄云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