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笔者以职工持股禁令早已不合时宜,为何未见后续动作?为题,抨击了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到的不公平。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为何中国社会的不公平却依旧能够我行我素呢?为何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能够建立在挤压普通职工及投资者利益,而“繁荣”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呢?
公平、公平,我们期待一个公平的天空!
李允峰:让职工股合情合法回上市公司
因为职工股曾经成为腐败的筹码,就把职工股取消掉的做法更是因噎废食。让职工股合法、合情、合理地回到上市公司,或许是正确的做法。
2月23日,徐家汇即将挂牌上市。作为该公司第十大股东的文化界名人余秋雨,也有望借徐家汇的上市,身家轻松过亿。
余秋雨成为徐家汇的大股东,是管理部门清理职工股的结果。早期的投资者都知道,每一家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往往都存在职工股,但后来职工股被作为一种腐败的筹码用来换取上市的资格。1998年11月,中国证监会决定停止发行职工股,并且规定,凡是有职工股的企业必须清退以后才能上市。
那么,是不是上市公司取消掉职工股,把原本属于上市公司职工的股份转让给与公司八竿子打不着的余秋雨、张秋雨、李秋雨等人,资本市场里的腐败就少了呢?未必。在大量的原有职工股被转让的过程中,更容易滋生腐败。我们可以看看创业板的新上市公司,很多公司在发行前有大量的保荐机构关系户突击入股,这种突击入股比职工股隐藏的猫腻更多。
事实上,由于IPO潜在的暴利诱惑,潜伏于突击入股利益链条的寻租者远不止券商直投。即便取消了职工股,在新股发行环节,依然存在权力的寻租行为和空间。认为取消职工股并把职工股转让给余秋雨们的做法可以减少资本市场腐败,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职工股曾经成为腐败的筹码,就把职工股取消掉的做法更是因噎废食。上市公司的高管可以持股,为什么职工就不能分享?
所以,尽早恢复职工股在上市公司中的激励作用,让职工股合法、合情、合理地回到上市公司,或许是正确的做法。至于腐败问题,唯有严惩的利剑才能让权力寻租者胆寒。(来源:广州日报;作者:李允峰)
周俊生:职工股实为股市腐败的替罪羊
知名财经评论作家叶檀女士昨天在《南方都市报》发表了一篇《别拿道德作暴利的遮羞布》,再一次对著名学者余秋雨进行了猛烈批判。余秋雨如何从一个学者摇身变为亿万富翁,确实值得深究。关于其间的演变过程,叶檀女士的文章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余秋雨的持股,是当年承接了该公司需要转让的职工股,并在其后参与了该公司的增资扩股,才形成了他目前在该公司的地位。那么,我们接下来需要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徐家汇[18.53 -0.59% 股吧]商城要把职工股转让出去?
在中国股市早期的上市公司中,都设立了职工股,由企业内部职工按公开发行定价自愿认购,目的在于让企业职工分享企业上市所带来的成果。徐家汇商城的职工股正是因此而来。但是,当新股成为一棵“摇钱树”的时候,权力之手很快便伸向了本来应该由企业内部职工认购的这部分股份,以致大量职工股流向社会,成为权力拥有者的一块肥肉。而在新股发行必须通过权力审批的环境之下,一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的,也热衷于将职工股用来作为敲开审批大门的一块砖头。上世纪90年代末爆发的大庆联谊事件和康赛事件集中地反映了在职工股上的乱象,前者向大庆、哈尔滨和北京的一些政府要员送出了将近100万股职工股,后者更是将从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100多位官员拖下了水,其中包括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徐鹏航和国家纺织总会会长吴文英。职工股的失控终于引起了高层的震怒,1998年11月,中国证监会作出决定,停止发行职工股,并且规定,凡是有职工股的企业,必须清退以后才能上市。徐家汇商城转让职工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余秋雨也因此而成为这家公司的大股东。
在了解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余秋雨成为徐家汇商城的大股东,是在制度安排下出现的一种结果,在今天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中,类似的现象不计其数,余秋雨只是因为是一个名人才成为众矢之的。如果不是他来接手徐家汇商城的这部分职工股,那么,必定有张秋雨、王秋雨来担当这个角色,只要他们不是徐家汇商城的职工。事情的荒诞性也就在这里,一个终日与企业厮守、为企业成长贡献的职工,却不能持有企业的股份,而一个与企业毫无牵连的外部人,却可以拥有大量股份。很显然,如果我们只是盯着余秋雨成为亿万富翁这件看起来有点不那么公平的事不放,而忽视了在这件事背后的制度路径,那么就会将真正的问题掩盖起来。
停止发行职工股,事实上对上市公司的股东治理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无论是企业的高管还是普通职工,都只是企业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为上市公司创造了财富,但他们得到的只是劳动报酬,而不是他们所创造的资本的溢利。在职工股取消后的最初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效益普遍下滑,虽然其间的原因很复杂,但企业劳动者与企业的分离状态显然不可忽视。一刀切地将职工股扫地出门,从表面上看堵住了官员利用职工股进行腐败的漏洞,但只要对权力出没于资本市场没有必要的监督,腐败仍然可以通过别的渠道不断地表演给我们看。在职工股消失以后,中国资本[5.88 -0.34%]市场出现了“股权激励”这个新名词,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了一种利益输送,权力可以继续轻松地从资本市场中攫取利益,只是那根管道已经不再叫职工股,而叫做股权激励,甚至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职工股成为股市腐败的温床,这不是职工股本身的错,以剥夺职工本应享有的股东权的一刀切手段来遏制腐败,这只说明了决策失之简单。职工股的消失及其所产生的畸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扭曲。市场管理者很少考虑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股东,包括上市公司中的基层劳动者的利益。这样的股市,造就的只是权贵富豪,而不是民众的财产性收入的普遍增长。(作者:周俊生;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叶檀:别拿道德作暴利的遮羞布
余秋雨要成为亿万富翁,这是资本市场财富分配不公的缩影。
2月15日,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冲刺中小板。余秋雨以518.64万股的持股数量位列第十大股东。以中小板50倍的平均上市市盈率,结合公司2010年每股收益0.562元计算,上市后每股股价将达28.1元,余秋雨所持股份市值将达1.56亿元。对商业零售领域不通又无风投业绩的他将成为亿万富翁。
2001年12月,徐家汇的前身上海六百实业有限公司决定解散职工股,并计划将其持有的24.5%股权转让出去。当时余秋雨斥资241.22万元购入了1.5%的股份,每股受让价格为2.92元。经过股份制改造转增股本之后,余秋雨持股数量增至如今的518.64万股。
资本市场可以见证零成本甚至负成本获得暴利的“奇迹”,剔除公司现金分红等因素粗略计算,余秋雨的持股成本仅0.46元左右。据披露,加上分红,这些原始股东没有支付成本,他们付出的是时间,但在9年时间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成为亿万富翁,恐怕不是其他人太傻不懂得入股,而是其中的利益不许他人染指。
有人说余秋雨等人是无意投资,是撞上大运中了大奖恰好投中了一家好企业,他压根儿没想到企业会上市,这实在是抹粉之论。一个对上海了如指掌的人会不了解徐家汇商圈的商业价值?会不了解分红的价值?会不了解其持有的物业的增值前景?骗谁呢?截至2009年6月,看看招股说明书上对徐家汇核心商圈龙头地位的描述,看看近几年的公司净资产以及公司未分配利润为158274394.99元(母公司报表),以及公司闲置资金委托贷款,谁都知道以每股2到3元投资的暴利。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造富机器不假,只要是公平的造富公众应该为之鼓掌,诚实而成功的企业家通过上市获得溢价,具有前瞻眼光的风险投资者成为实体企业的“天使”最终功成身退,这都是资本市场的喜剧。而余秋雨等人零成本获暴利,他对徐家汇最大的成就是讲了课,让这家企业的上市之路充满质疑,并且宣告IPO可以允许无贡献者获得暴利,宣告了资本市场的不公。
得了天大的便宜,余秋雨还给自己刷上了一层道德的油漆,让市场亟需的诚信再次被玷污。引用其本人的文章。入股时经理说:“我们商店的职工都是你的忠实读者,如果你能用写书的稿酬参一点股,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信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接着余秋雨告诉读者,他对“这家老式百货商店”的前途“毫无把握”,但他还是“决定参股”,虽然“又觉得自己过于冒险了”(《我等不到了》236页)。余秋雨还编织了一段悲情的知识分子下农场的故事,只不过记忆有误,棉衣变身,从“我妈妈给我做的”变成善良的徐家汇第六百货商店(徐家汇商城的前身)的女职工的。
余秋雨在资本市场并非白纸一张。据媒体报道,从1998年10月到2002年6月,余氏零报酬担任万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1998年8月,万鸿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2900万股国有股转让给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成为控股股东,改组并控制董事会,海南诚成控制人刘波成为公司董事长,企业更名为武汉诚成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诚成文化”,主业转向文化产业。到诚成控股2002年退出时,公司负债合计已经达到4.7亿元。余氏本人已经入股多家公司,俨然文化风投,如果其投资的文化公司上市获利,投资者无话可说,但在徐家汇商城获得厚利,却是资本市场之耻。
徐家汇商城上市国资增值,入股的自然人获得厚利在某些人眼中不过毛毛雨,不值一提。以前的娃娃股东、内部人股东屡见不鲜,附体之虱越多财富分配也就越不健全,不公平的财富大转移也就无法制止,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财富就此转移。
从职工持股会到自然人股东,在实业证券化的过程中有巨大的溢价,黄金地段的国有资产变现是解决中国改革成本的通道之一。但徐家汇商城等一系列案例告诉我们,寻租屡禁不绝,从而导致国资流失、加剧社会不公平。共赢方案是,地方国企上市,控股机构地方国资所获溢价发展实业,其他除10%划入全国社保基金,增值部分必须有10%纳入地方社保体系,让口头上的道德家真正为民众做些实事。
至于不牵涉到国企的民企则不在此列,真正的风险投资家同样不在此列。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实业家,是有眼光有风险投资能力的资本家,是聪明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谎言、内幕交易、空麻袋背米离市场越远越好。
皮海洲:把职工股归还给职工
徐家汇[18.53 -0.59% 股吧]商城公司发布招股说明书,拟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A股,上市地点确定在深市中小板,新股发行时间确定在2月23日。学者余秋雨持有518万股位列该公司第十大股东。(据2月16日《新京报》)
徐家汇商城公司之所以受到市场的关注,除了与知名人物余秋雨有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集中在该公司职工股的问题上。由于中国证监会在1998年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一律不再发行公司职工股。因此,徐家汇商城在改制过程中,于2001年12月解散了职工持股会,并将职工持股会持有的公司24.5%的股权转让给了上海祥龙物业、徐汇副食品公司等31位公司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以及余秋雨等4个外部自然人。
作为“外部人”,余秋雨当时的投入只有241.22万元,从2005年至2008年,余秋雨4年累计获红利约647.7万元(含税),是原始投资成本的2.68倍。而余秋雨持有的518.64万股股份,按中小板平均50倍左右的市盈率计算,结合徐家汇商城的效益情况,其持股市值将超过亿元,余秋雨因此步入亿万富翁的行列。
余秋雨所得到的,正是徐家汇商城的职工所失去的。因此,如何合理处理职工股,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到监管部门的桌面上来。
证监会在1998年叫停职工股是正确的。因为当时的大小非都不能上市流通,而职工股却能上市套现,这就使得职工股成为当时一些企业为职工谋福利的一种手段。而如今进入全流通时代,大小非都可以上市流通了,一些企业的老板因此成为亿万富翁。在这种背景下,股市没有理由不接受与企业发展共过患难的职工将其持股上市。
更加重要的是,一些企业的职工股,职工本人不能持有,却集中到少数高管的手上,甚至集中到“余秋雨们”这样一些“外部人”手上,这对于企业的职工来说显然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这些企业的职工在原来认购职工股时,承担了风险,并支持了企业发展。而企业股票上市,职工不能分享上市的成果,“外部人”却能一夜暴富,这种现象的出现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理的。
因此,鉴于中国股市如今已经进入全流通时代的事实,鉴于职工为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中国股市有必要重新正视职工股问题,把职工股重新归还给企业职工。
请把被剥夺了的合情合法的职工股返回去!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