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干部下乡方能接到地气
干部下乡不仅仅帮助农村与农民,其实对干部也是一个很大的学习与提高,不但帮助干部了解基层,学习农民的经验,掌握农民的习惯与问题,还能使以后涉农制定政策时能够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湖北省75111名干部组成18317个工作组,为期3个月的“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活动要求干部必须穿行在乡村基层的田间地头,把脚印“印”到每家农户的堂屋,努力做到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农民工作,把党的阳光、政府的关怀真正送到每家每户。心近才能生情,只有沉到基层,才能了解实际,解决问题。靠吹嘘、编数字、玩障眼法难建新农村。干部下乡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着力解决脱离农民、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突出问题,密切联系农民,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好处多多,主要包括:
第一,锻炼干部,了解基层。下乡并不是对农民的“给予”,其实对下乡干部的帮助会更大,让干部们得到锻炼、教育与学习。我国目前政府部门“三门干部”比较多,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大门,学历高,但基层经验缺乏。更有不少干部缺乏了解基层,对农村许多事想当然;对普通百姓更是有一种俯视、居高临下的态度。李鸿忠指出,干部进村入户,不是简单的送钱送物,而是重在增进干部与农民的感情。做好当前的农民工作,不是单纯的财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干部作风问题、是对农民的感情问题,道理源于此。我国农村基层情况很复杂,现实困难和问题很多,通过下乡能够帮助干部了解基层。另外基层还会涌现许多好的方法与经验,农村有很多真知灼见,也产生许多好的经验做法。许多成功经验不是在办公室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基层源自基层。比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始于小岗村的农民大胆创造,这些农民经验后来被下基层干部挖掘出来,并逐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由于效果显著迅速被迅速复制到全国,从而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带来了三十多年的繁荣。通过下乡使我们的干部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近距离的接受可以让他们能够对农民采取更采取平视、仰视的态度,从面也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
第二,增进干部更多地了解我国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一些干部只唯上,‘天线’架得很好,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接收得又好又快,但却不接‘地气’或者“地气不足不够。更有一些干部长期坐在机关大楼里,即便偶尔下去也是兴师动众,走马观花,蜻蜒点水,根本谈不上为百姓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和服务,疏远了干群关系。其实很长时间以来,农民对干部下乡有两个看法,也即两个“基本”:基本不欢迎,基本不顶用。原因当然是部分干部形式主义严重,下到基层走马观花、吃拿卡要,对问题则敷衍塞责。李鸿忠说,农民反映有种“鸭子”现象,下了水而沉不下去,头是下去了,尾巴却一直浮在水上。他们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市里谈一谈,“下水漂一圈”就回来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乡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全面掌握农民所思、所困、所恶、所盼,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要采取“鸬鹚”功夫,鸬鹚抓鱼时必须沉到水底才能抓到活鱼,干部下乡只有沉下去方能抓着“活鱼”。大批干部走进农村,不要做“鸭子”,一定要沉得下去,做“鸬鹚”,及时掌握农村的社情民意,了解农民的实际问题。
第三,办点实事,帮助农民。目前我国城乡差别巨大,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城市。通过干部下乡,使城乡能够建立一种互动循环,也使未来的城市资源能够更多更快捷地流向乡村。下乡驻村干部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多给农民干一点实事,比如可以帮助村庄制定规划,联系项目,修建道路,搞好文化活动与便民活动等等,当然前提是不能添乱,搞豆腐浢工程。
第四,解决一些死角问题。农村有一些死角问题,出现许多困难无人问、纠纷无人管、政策无人说、委屈无人诉、致富无人帮的情况。下乡干部面对这些矛盾问题,不能回避,应该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培养、锻炼干部们处理各类基层问题能力 。
第五,干部下乡有利于恢复过去我国干部群众鱼水情的关系,缓解目前基层双方对立的矛盾。军民鱼水情,干部群众心联心,但很多年来,不少干部忘记了这个光荣传统,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目前全国各地已开始恢复这个光荣传统,重庆、湖北、上海都在做。干部下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存在的矛盾,最终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和谐。干部下乡要走到天间地头,走到田间地头去,走到人民家里面去,和老百姓同吃同住才能真正地恢复这种传统,建立真正的鱼水情。
当然干部下乡要避免好心办成坏事,要注意好心办坏事,更不能搞成劳民伤财的做秀行为。下乡干部只能予、不能取,只帮忙、不添乱,要严格做到不准向基层提任何不合理要求,不准接受请吃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馈赠钱物(包括土特产),不准打牌赌博或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农民意愿、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不准搞层层陪同和迎送。果如此,则下乡的地气才能真正接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