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一周随笔
“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我们这个团的导游是一位47岁的退伍老兵,阅历丰富,他在和大家聊自己的生育理念的时候说到:一个孩子生下来之后,就自然形成一种义务和责任,要把孩子养大成人,要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多生几个孩子都可以,但自己可以提供的资源不足,因此只生了一个。供孩子上小学,上中学甚至上大学都是做家长的义务,但是最终孩子他能在哪一方面能够有比较突出的发展,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做家长的没有权力干预了。
最后,他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在台湾的这几天没有参观一所学校,却也有关于教育的话题。
第二天有一段行程是从苏澳新站搭乘高铁去花莲新城,由于错过了时间改乘普通列车,坐火车是必须的,因为这一段公路太危险了。
由于这是普通火车,一节车厢一下子上了31位旅客,有许多人都没有座位,但很快退休的老人都有自己的座位,我的座位是一名穿着便衣的回家探亲军人让给我的,他手里好像是拿着一本英语书本在不停地念。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瘦小中学生,手里总是在摆弄着一个空饮料瓶。
这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异,父亲又出了车祸,成了一个植物人,正在宜兰市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这一天是清明,他坐火车去宜兰看爸爸,这时候是回花莲新城的学校。
他告诉我,他父亲的医疗费是由保险公司和慈善机构共同提供的,他在花莲的这所中学就读也是由慈善机构提供经费,学费乃至吃住都是免费,这所学校大约有300名学生。
我问他,初中毕业之后想上高中还是职业学校,他告诉我说上高中,也有一个上大学的愿望。
最后我才明白一件事,他为啥一直在搬弄这个饮料瓶,因为车厢里没有垃圾箱,在台湾垃圾箱是分类的,在花莲新城下车后,他把这个瓶子放到了垃圾箱里。
慈善业在台湾很发达,各式各样的机构很多,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在台湾期间也看到媒体关于对红十字会经费不透明猛烈批评,这说明慈善事业也受到监督,不过也不排除竞选的政治需要。
在花莲参观了一家大理石加工厂,并在这里用了午餐,这个工厂的隔壁就是一所国民小学,有两座面积不算小的两层楼的教舍,也有很大的运动场。后来才知道这所小学的在校学生也就100多人。
司机告诉我,台湾山区人很少,国民小学有的只有几个学生,但是校舍都很不错,教师配备也很完善,因为教师的待遇不低。
一路走来在台湾看到不少职业学校,规模都不算小,印象中看到的职业学校是最多的,比国民小学、中学要多。可以想象台湾的职业教育是相当发达。
返回大陆的前一天参观中山纪念馆,这一天正好是星期天,台北的市民也带着孩子玩耍。我遇到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在树阴下玩,大孩子上六年级了,我问他功课忙不忙?孩子说不忙。
后来我就和这孩子的妈妈聊起教育来。这位妈妈告诉我,上小学的学费不贵,一学期4000台币,相当人民币900多元。但是幼稚园很贵,一个月就要好几千台币,另外就是课余的补课的费用不少。她告诉我国民学校的老师是不允许到这些补课机构代课。但是高中教师仍然有人私下出来补课,越是有名气的老师,这种事情就越多,钱的人家会请这些教师做家教。
在台北的大街上补课机构的广告随处可见,这也许就是东亚教育的共同问题。
这次台湾之旅,只能是远远的观看台湾教育,和大陆相比有相同的问题,但是台湾人口比较少,而经济相对发达,当局对教育投入比较高,以至于偏远山区也有完善的国民学校。如果说有大陆差距的话,最大的差距就在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陆人口13亿多,要实现台湾的这种教育,那么教育投入的绝对数字应当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让我回味无穷,一个普通的导游,也许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