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产业扩张的冲动,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和谐环境,当二者背道而驰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我们该如何面对。电动车产业政策指向或可降温产业扩张冲动。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倪凯铭博士近日表示:“大众汽车从2011年到2015年将在中国新增投资约110亿欧元,在合资企业和经销商网络创造5万个新的就业机会。”
上汽通用五菱柳州、青岛两大基地的产能扩张计划也已经悄然启动。到2012年下半年,其柳州基地的整车年产能将从现有的59万辆提升到80万辆。另外,青岛基地的二期产能扩建工程也将于近日启动,最终产能将由现在的30万辆提升到51万辆。
广汽本田启动新一轮扩产计划,其增城工厂产能将由此前的年产12万辆提升到年产24万辆,预计2011年下半年完工。
日产在全球最大的新工厂——东风日产花都第二工厂已经开始投入建设,其产能将达到24万辆,在2013年3月的财年之前,日产还计划在华年产能从67万辆提高至100万辆。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五年,中国各大汽车企业已知的汽车产能总量可能会突破4000万辆,这是一个纯粹的市场法则下的发展冲动。
就在两年前,汽车业振兴规划明确写着要使汽车产销量每年增速达到10%,随之而来的政策是1.6升以下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新能源车补贴,三剂猛药让中国车市立刻兴奋起来。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汽车业振业这剂猛药不仅是下对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而且下过了,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两年间产销量翻番,不仅没让人业内人士高兴起来,反而让人为之紧张而不安。
就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汽车产能的扩张从来没有停止过。
与产能扩大背道而驰的是,为缓和日益膨胀的道路交通压力,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率先实施治堵限购政策,这一举措很可能会不断被其他城市效仿复制。而近日一则千万以上人口城市都可能成为限制汽车购买的地区,可能会加重汽车产能与实际市场之间的矛盾。
业内有关人士称,汽车产能及产销量能够发展到多大,那完全是市场和企业的事情,不能强加干涉,但是传统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的确需要引导和宏观调控。但是一旦发展与现实不能调和,产业的损失则会是巨大的,这个产业需要宏观调控的明确信号。
近日一则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主导“十二五”规划信息的出现,可能给产业一个明确的调控信号。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新的规划将向市场释放出了明确的信息,中国希望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车,并加速推广节能汽车。主管部门需要制定电动车的技术标准,节能汽车的审批标准并有严格的执行,对能够胜出的企业的产品进行准确的激励。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车时,除将享受与深圳相同水平的优惠补贴外,还将享受“不摇号、不限行、不纳税(国家代付)”的特殊优惠。
这样的政策指向会让在电动车领域有突破的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会获得更多政策补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许新能源汽车将是中国汽车业发展又一个转折点,虽然目前电动车等新能源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技术难点未能突破,但这条路是必须要走了,它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宏观调控,一方面也有可能让中国汽车业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弯道超车,就看我们这条路走的决心有多大了。
电动车或可降温产业扩张冲动
评论
2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