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某小学日前举办了一场“爸爸讲故事大赛”,在老师三催四请、软硬兼施的情况下,全校500多名学生,只有9名爸爸报名。而此前该校举办的“妈妈讲故事比赛”的情况缺失恰恰相反—报名人数多不说,而且一届比一届火热。
在老师与爸爸们联系的过程中,得到的答复大多是,“我很忙”,“我要出差”,“我不行”……等等之类云云,爸爸们总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着,他们“羞”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在中国教育中,父亲与母亲总是不等的,母亲常常是孩子教育的主力军,她们负责打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父亲却是在一旁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即可,中国教育中父爱教育严重缺失。学校举办这次“爸爸讲故事比赛”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比赛这类活动给家长上一课,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亲的关注也很重要。
在最后的比赛上,这9名“勇敢”的父亲,虽然从表现上讲可能不尽如人意呢,远不如他们在工作中的威风凛凛,他们大多紧张得冒汗、口齿,但是依然令老师们竖起大拇指,孩子们更是一脸骄傲地上台与爸爸们拥抱。
对于这种父爱缺失的现象,有人称为“假单亲”,出现的一种重要原因不在于父亲不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是在教育中他们往往表现的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反之,他们的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高大形象,这些坏习惯会令孩子自然而暗地与父亲疏远,最终父子双方都放弃了交流的可能。有调查指,父亲嗜好多的孩子发生恐怖、焦虑和偏执问题的可能性分别是父亲无嗜好孩子的2~4倍。多嗜好的父亲容易沉溺于嗜好中,无暇照顾和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感情,使其在成长中获得的父爱不足,所以,父亲要主动地规戒自己的生活习惯。
假“单亲”一词来自单亲家庭离婚的延伸。因为离婚的单亲家庭中缺少另一家长的参与,孩子感受不到温馨和关爱,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具体表现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动、没有安全感,觉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没有幸福感,心理失衡。而假“单亲”除不一定出现家庭不和睦之外,也难以实现角色互补的家庭教育。因为长期缺失父亲的关注,孩子从小感受到心理力量的不足,产生了胆怯、懦弱抑或孤僻的心理。甚至会觉得自己被遗弃感,从而对社会充满仇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调查显示,常被父亲拒绝和否认的孩子,易产生焦虑情绪。
这种假单亲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在心理教育上却不是一种乐观的现象。在很多母亲看来,照顾孩子理所当然应该是自己的责任,老公工作繁忙这点小事不应该打扰他。但是恰恰相反,父爱与母爱是完全不同的,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女性特征得到社会的推崇,即会关心人、体贴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征,即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
父亲对孩子的个人良好品质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过程中,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父亲的行为,所以父亲一定要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父亲是孩子初期教育中重要的游戏玩伴,与正规的教育相比,这种言传身教更有助于孩子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学会正确运用自己的行为反应,更有助于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
父爱并不等于金钱,我也是一个爸爸,周末的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陪女儿一起,讲讲故事,玩耍一下,在现代社会中,父子关系更多的时候更像是朋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都以能够成为孩子的朋友而努力着,我们试图了解孩子的思维,虽然这很难,但是我们还是努力着,很欣慰的是,女儿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跟我说说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看着女儿生动的表情,就会觉得幸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父子关系也渐渐地走出了“父严子孝”的传统模式,爸爸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和孩子做起了朋友,互相尊重和理解,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想法,虽然年龄不大,
但是一般孩子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他们有着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不受到伤害,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