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中国汽车业也进入发展新阶段。汽车行业、汽车企业、消费者对未来几年的汽车社会的期望既有交集也有不同。如何从消费者等角度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的质量也是需要考虑的。
一、新能源车
新能源车是世界范围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从国家层面给与的政策力度很大。而且被认为中国有希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会,因此新能源车的规划必然成为十二五的重中之重。
从地方政府角度,新能源车可以拉动电池、电机等诸多新兴产业发展,而汽车自身的产业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能成为地方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因此形成地方性的联盟。
从车企角度看,新能源车的产业增值潜力并不大,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等产业盈利强项被行业外瓜分,发展现有常规能源车更有增值空间。
新能源车的难点既是技术和市场的突破,也是行业间直接利益的协调。电动车产品整合的关键还是市场的拉动和技术突破,新技术突破并非中国的强项,尤其是电力等汽车行业的服务部门越俎代庖的按自身利益导向电动车行业发展。电动车行业可能形成四不像的特色模式。
从消费者看,新能源车的诸多不完善地方很难令人满意,加之成本等方面并无优势,环保是社会买单的,因此购买新能源车热情并不高。
二、兼并重组
国家层面对兼并重组方式作精行业的热情很高。而且兼并重组是做强汽车行业的重要支撑之一,强大的企业集团有利于国家层面的行业发展。
集团热情在于规模。汽车行业的企业主要考虑的是自身做大,兼并重组有大企业集团的动力,尤其是二线企业集团的兼并重组意愿强烈。
地方政府对兼并重组并不积极。由于自身产业发展热情很高,而且兼并重组很多案例都是被重组企业更弱下去。由于汽车行业的竞争不充分,企业间竞争差异大,加之房地产和土地增值等的强大支撑,兼并重组的难度较大。而且兼并重组的也要经历阵痛期。
从消费者角度看,消费者关注的是企业和产品品牌,对兼并重组的感受不深刻。消费者关键需要充分竞争的满意产品。
兼并重组的机会在于市场的巨大压力,但这种压力虽促进规模发展,却不容易形成行业优势资源的重组。
三、出口
中国汽车的诱惑在于巨大的市场,而中国经济的强大也包含巨大的出口贸易,因而汽车出口是必然的选择。在这点上,企业和国家的努力趋势是一致。
但由于国家同时要考虑巨大的国际压力和出口贸易平衡,因此进口汽车贸易成为近期的政策关注重点。
由于出口的市场广阔,未来几年的出口的增速可能还能高于进口。但出口的价值低,进口的价格奇高,十二五的汽车整车的进出口贸易金额很难平衡。
而从消费者角度看,出口感受不深,但进口车的产品升级体系逐步形成。进口车的产品系列快速丰富,进口车的量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进口车的自成体系依旧是趋势。
四、淘汰落后产能
从国家角度讲淘汰落后产能是从消费市场变为产业强国的基础条件,因此国家的淘汰调整动作力度很大。
但从地方角度看,淘汰产能与企业生死有一定关系,这是不轻松的,毕竟汽车行业的产值贡献大,落后产能也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前两年的市场高速增长,有产能就有市场,淘汰产能的难度很大。
从消费者角度看,中国乘用车车价相差如此之大,技术稍落后一些,其性价比也是很高的,而且都带有品牌附加值,落后产能的产品同样有驾车幸福感。而且激烈竞争市场更能带来较好产品和服务。淘汰或后产能还是与大量新增产能相匹配,这样的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五、自主品牌份额
国家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的支持力度很大,自主品牌份额目标是未来规划的关键重点。毕竟强大的汽车工业的目标核心就是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
而从企业角度看,做强主力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是核心目标。厂家数量增长带来的自主品牌份额提升的意义不大。尤其是自主品牌概念越来越复杂,部分企业为了更大的产能发展空间和市场竞争需要而发展自主品牌。因此形成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较大,但主力企业不够强大的局面。
消费者需要的并非自主品牌的份额多高,而是要感受的是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提升,自主品牌份额提升应与竞争力提升相同步。奶粉行业是典型,大而不强容易轰然倒塌。汽车行业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严重问题,但强化核心企业和核心品牌车型的竞争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