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切莫掉以轻心


  我们经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当今世界上,工资或者薪水是许多人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要资源,于是拥有一份有酬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没有这样一份工作,就会增加应付每天生活的焦虑感。所谓“就业”就是拥有一份用来交换一份稳定工资或薪水的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劳动者而言,就业就是为了获取参加初次分配的资格。如果失业,就失去了参加初次分配的资格。通常来说,初次分配得到的工资或薪水在金额上会比再分配得到的社会保障津贴更多。所以,在现代社会里,失业往往是陷入贫困的同义词。

  在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关于就业问题提出的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具体的措施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应该承认,“报告”中提出的有关就业的目标似乎不那么鼓舞人心,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保守的。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前五年,即2006——2010年,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员”为1184万人、1204万人、1113万人、1112万人、1168万人,而“报告”中提出的2011年的目标仅为900万人。当然,这可以看作是出言谨慎,但似乎也可以看作故意打20—25%的“埋伏”,好到年底宣布“超额”。至于“城镇登记失业率”,本是个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数据,这在以往学界和媒体的讨论中似乎已有共识。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也在含蓄地指出“不容乐观”的事实。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前五年,即2006——2010年,每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847万人)、4.0%(830万人)、4.2%(886万人)、4.3%(921万人)4.1%(908万人),这个数据在小数点后1位数上涨涨跌跌,但还保持在4.0—4.3%之间。但2011年的控制数却猛涨到4.6%,比前五年的最高数(2009)高出0.3个百分点,比平均数则高出0.46个百分点。这两个指标不知代表委员们关注了没有,就业形势有点谨慎悲观啊!

  在谨慎悲观的大局下,423亿元的投入,也不是个让人眼睛一亮的数字。因为2010年两会上,“中央财政拟投入”的资金是433亿元,比2011年还要多10亿元。当然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钱到底用来干什么?至于一系列措施,除了强调发展“服务业”,其他都是老生常谈了。翻翻旧账,看看近十年来的相关说法,应该是没有什么改变。反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它了。

  对于中国的就业形势,是否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在制造业方面,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趋向饱和。在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然的大格局下,恐怕吸收低端劳动力要靠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也就是人对人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了,譬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的福利服务业。对于这一点,“报告”中只是轻描淡写,不知上述423亿元中,有多少会投向服务业。如果“十二五”期间,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不能迅速发展的话,中国的就业问题会陷入更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