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体制下,农村孩子读大学往往会吃亏


 

现在体制下,农村孩子读大学往往会吃亏

 

信息时报报道了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的建议: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她表示,自己常年深入农村地区,认为城镇化让每个地方都千篇一律,甚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

这篇报道引发热议,有质疑的声音:“技术进步只能交给城里?”,也有建议:“城市孩子愿意去农村也行”;还有赞同:“理智选择生活方式很重要”;代表的观点是:“农村建设好了自然有人去”。

我觉得王平的话不能断章取义,她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很可贵,特别她说了:农村的孩子如果读的是中专或是高中的话,他就会回到农村。他们不用来城里,在农村也许就发展起来了,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而且她说:“自己说这话的意思就是不要鼓励包括城里人在内,人人都一定要去读大学;也不是要鼓励农村人都进城才叫幸福。”

因此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现行的体制下,农村孩子读大学往往会吃亏。

我这里就有一位送水工就是一个例子,这是农民的孩子,汉语语言文学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他学的是文秘,我问过他的就业问题,他就说了一个字:“难”,究竟难在何处?他说他的就业缺少的是关系。我问他在水站做管理工作怎么样?他说没问题,可是工资太低,不如出点力多挣一点。他说他是无法回农村了,回去多丢脸。

现在就业“拼”关系,“拼爹”,农村的孩子当让会吃亏。

现在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上本科不如读高职;有的孩子博士毕业了,回到母校想当个教师都难,因为没有关系。昨天有一个帖子说硕士去做油漆工,这种择业观的转变确实可嘉,但是如果在一开始就有了这种就业观,读个高职,中职,就凭自己的一份勇气,做什么都能做得好,何必读本科,何必读硕士?

大学大跃进肯定会给社会就业带来一些问题,这无须质疑,现在说的90%就业率不可靠,也没人信。最近我看到许多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议。这些发言者是不是真的搞明白了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敢说现在的形势很明显,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以很快的速度转变,这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王平说:“他们不用来城里,在农村也许就发展起来了,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难道没有道理?

如果说得更深一些,城市化大跃进给这些农村的孩子以错觉,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关于价值观的教育确实也是出现问题,许多事情并不公平,也很难做到公平,那么农村孩子往往就会吃亏。

二〇一一年三月九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