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人建房已不合时宜


“限购令下话民生” 之楼市转型篇

 

为富人建房已不合时宜

——关于“民生楼市”构建的两点建议

 

随着新国八条的落地和楼市限购令的升级,开发商“仅为富人建房”的想法显然已不合时宜,实现起来也较为很难,原因很简单,政策不支持,民众不买账,市场不准入,国情不允许,因此,如何在刚需建设中添砖加瓦;如何在民生楼市中分一杯羹;如何在红海楼市中开辟第二战场,成为各大房企在市场转型期面临的紧迫和现实问题,而构建和经营好民生楼市,对于房企更显生死攸关。

目前,停建、缓建、停购、缓购高档房,提高高档房建设、准入门槛,大力兴建社会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已是形势使然,楼市正由多元供给向一元供给转变,而从“条条大道通罗马”,到争挤“华山一条路,房企在市场转型中面临的艰辛与考验可想而知,因此笔者建言,在民生楼市运营中需坚持两大核心策略:

第一:勿以利小而不为,转变厚利观念很重要。

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内楼市将开发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其中,今明两年将各建设1000万套,70%的城市建设用地将用于保障房开发建设,其建设总套数将基本覆盖城市低收入家庭。无疑,未来五年的房地产市场将进入到相对纯粹的保障房、普通商品房时代。诚然,建设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的收益要远比开发豪宅华舍微薄的多,开发商从锦衣玉食到萝卜白菜,会有诸多不情愿与不适应,但应清醒认识到,锦衣玉食极易“营养过剩”,患“三高”的几率颇高;萝卜白菜尽管素淡,却往往可健康长寿。对于房企来讲,审时度势,放眼未来,乐于在亿万普通民众中找市场,善于向数千万套保障房建设中要收益,同样大有前景,大有作为,毕竟,站在“塔座”上远比悬在“塔尖”上更安全,更踏实的多。

第二:勿以庙小而不恭,营造民生品牌是关键。惯性思维认为,品牌是高层次群体的专利,这和基本的民生无关,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民生楼市并不意味着要放低建筑标准,甚至人为地制造“建筑垃圾”,从品牌理论讲,大有大的品牌,小有小的品牌,各个阶层均应有自己的品牌,楼市亦然,在现今楼市转型期,豪宅品牌正在向民生品牌过渡,多层次的楼市品牌体系正在构建和形成之中,善于抢占先机,必然事半功倍,如天津远洋城、弘泽城、天房美域等项目,在致力于民生府邸、民生品牌建设中收益显著,赢得了良好市场口碑。因此,在楼市中积极打造合理、质优的民生品牌,勿以庙小而不恭,应是房企走出困境,制胜市场的核心战略!

总之,民生楼市需要功德构建,更需品牌支撑,只有掌握了这两大核心要素,具备了这两大优良品质,房企发展方能拨云见日,否极泰来,中国楼市的春天也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