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连载六〕


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连载六〕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一些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公安机关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身处一线的警察极易成为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较多,致使公安机关和广大警察处于社会矛盾的焦点,造成警民摩擦,形成警民对立,暴力抗法、伤害警察的事件屡有发生。而有些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执法欠规范。个别公民在个人不正当意愿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利益受挫等情况下,铤而走险,或煽动不明真相的亲属抗拒警察执法,围攻公安机关办公场所。还有警务公开不足,导致群众对公安执法不理解、不支持。有的领导在安排工作时考虑欠周密,没有过多顾及警察执法安全,警察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不注重对警察防护能力的培训和装备投入,怕出问题,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引为信条,使警察丧失了执法主导性和权威性。这些都是造成警察权益遭受不法侵害的重要原因。这是社会大背景。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暴力袭警成为危及警察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警察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工作中遭受暴力袭击造成伤亡有愈演愈烈之势,人民警察因执行公务被诬告和陷害的比例大幅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行法律法规对警察使用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操作性,导致实际工作中警察执法正常使用武器被错误地追究刑事责任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对袭警行为的打击力度也不够。因此,基层警察在接处警中,往往放弃使用武器的权力,宁愿受到伤害也不愿因错误使用武器受到责任追究,这是基层警察的普遍心态,也是警察在执法中受到人身伤害的重要原因。
当然,警察的素质也是造成警察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之一。交警、巡警、派出所警察和治安警等长期战斗在基层一线的警察是警察中最易遭受侵害的。警察的执法行为不规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容易引发矛盾,导致被侵权。还有一些警察在执行公务时思想麻痹,缺乏警惕性,事前准备不充分,没有佩戴必要的武器装备,对突发性矛盾估计不足,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和戒备心理,因此在遭遇不法分子的突然袭击时常常措手不及。
此外,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但公安经费保障不足问题仍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公安工作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基层公安警察个人垫付差旅费、培训费和车辆修理费情况较为普遍。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反映,政府拨给的经费至多只能维持警察的基本工资。多数基层单位入不敷出,经费缺口都在50%以上。有的基层刑侦部门经费紧张,现场勘查、物证鉴定等设备得不到及时配备,给案件的侦破工作造成了很大影响。而由于突发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社会转型带来生活状态的变化,人民警察群体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尽管各地财政、人事、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都在从优待警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广大警察的各项待遇有了改善。但是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与公安机关承担的繁重任务相比,与广大公安警察付了的巨大牺牲相比,警察待遇缺乏特殊保障。特别是伤亡警察抚恤待遇偏低的问题最为突出。对因公牺牲的警察家属抚恤金较低,有的地方由于财政紧张难以及时兑现。警察因伤亡对其家庭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其家属既要承受亲人伤亡带来的精神打击,还要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
还有对侵害警察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惩处不及时不精确,造成了维权难。当前警察维权概括起来为“三难”:取证难,查处难,侵权行为造成的影响消除难。在强调“文明执法”和“人性化执法”的今天,不少人对文明执法的理解有很多误区。警察采取的符合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在某些人看来是野蛮行径。这种观念的蔓延,给为非作歹之徒壮了胆,这些人遇警察来传唤、拘捕或制止滋事时,轻者反抗、撕烂警服,重者动手打警察。一些不法分子在潜意识里把警察文明执法当成“软弱执法”,认为警察为了遵守“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必将固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警察在执法活动中一旦触及这些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谩骂、侮辱、诬告甚至殴打袭击,有时还被集体围攻,甚至殴打警察。这使得警察执法难度加大,顾忌增多。
在这种环境下,使警察执法受到影响,据芜湖公安部门统计,仅芜湖一地不到3年就有102名警察遭袭负伤。警察在执法中遭到袭警和暴力阻碍多达52起,其中枪击事件1起,受伤警察102人次。警方分析,袭警频发,除了受多年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执法思想误区的束缚外,还因为警察不敢使用武器。
人民警察履行职责需要使用武器,使用武器则可能致人死亡。由于死亡的极端性与不可逆转性,其引发的法律后果中包含着多种矛盾尖锐的冲突。一般说来,人民警察使用武器致人死亡,包括依法履行职责致人死亡和违法使用武器致人死亡两种情况。现实状况是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致人死亡,即便是依法履行职责,也会产生诸如家属闹事、警察受处分等后果。在制定法和实际执法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距。

选自王先琳著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群众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