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我要多少钱”变成“我值多少钱”


   



    毕业前夕,新一轮招聘会和求职面试的供需问题浮出水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我值多少钱?”成为了他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我值多少钱”像是一个标签,代表了自身的价值。而在去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在2011年大学毕业生实际月薪水平将继续低于期望月薪。

 

    “值多少”取决于工作性质

 

    我认为,求职者的月薪期望值高于实际水平的现象源于三方面,除了物价上涨、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外,在校大学生对行业实际酬薪的了解不是很到位,对自己能够给用人单位创造的价值定位过高均是主要因素。对用人单位而言,员工能够带来的效益决定了他的薪酬。有些大学生开出了一个和自身能力不相符的价位,觉得自己一个月拿万八千是顺理成章的,却忽视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自己应该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我的一位在国企任职的朋友说,一般正规的用人单位薪资条件还是比较公道的。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开出的期望薪酬是2500元~3000元,但一般情况下一个月收入也仅为2000元,但他们对此并无怨言,他们认为目前做的工作就值这么多钱,未来还有晋升的空间,因此不急于一时的高薪。

 

    生活成本衡量薪资高低

 

    对于薪资的高低情况,大学生普遍理智地认为,薪资情况应该由生活成本来决定。

 

    据了解,在“北上广”如果月薪3500元的话,除去房租、饭钱、交通费、通信费、生活用品等各项生活开销,每个月可以稍有结余。但是月薪低于3000元的话自己一个人生活没有问题,可是要招待朋友或者和朋友出去聚餐、娱乐的话,就比较紧了。以北上广的消费水平来计算,一个月能拿到3500元是在“北上广”求职的毕业生的理想薪资,但刚毕业的学生在“北上广”一般很难拿到这个数字。

 

    求职的应届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期望薪酬是在计算过生活成本之后才定下来的,甚至是压缩了部分生活成本。而实际薪资仅仅能维持生活而已,至于买房、投资什么的,想都不敢想。

 

    企业看重“性价比” 培养新人投入大

 

    我接触过的一些HR直言不讳地说:“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要求不高,用人单位却认为,给出月薪并不低。招聘看重的是‘性价比’,现在市场上需要最多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刚毕业的大学生刚一来很难立刻上手,要让他们熟悉工作流程、胜任工作岗位,短则一两个月,长了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这么长时间里能创造的利润很少,需要老员工从旁指导从头开始培训,对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笔无形的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减少了收益,而这部分收益可以看作是支付给他们的工资。”

 

    经过分析,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低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培养成本,对这种情况,大学生是可以理解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是两回事,在学校里学的很多东西并不一定马上能运用于工作,单位进行二次培训也要耗费成本。另一种是用人单位看学生没社会经验,对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一个系统且全面的认知从而产生的薪资情况的落差。

 

    市场需求不迫切 从低做起很必要

 

    近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5%的大学生求职者认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高于大学生很正常,这种用工情况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景行评论:“近期将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都忙于找工作,在成都一项调查表明4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工资如果赶不上农民工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市场的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和农民工当然不能简单相比,问题是现在市场上一边出现的是农民工的劳工荒,收入在不断的调升;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不仅不涨甚至可能下降,这也反映出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同的供求关系。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CG+2影视动画双修班教学主任表示,现在大学生求职正处于高峰时期,而市场相对出现的用工需求都集中在蓝领和技术类工人身上,因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要建立从低做起,从基层做起的艰苦奋斗心态,通过自身的努力让自己变成更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