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公开”高歌:不仅是说到,更重要的要做到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表示,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各级政府都要努力为人民办事;每一个公务员都要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温家宝指出,建设廉洁的政府是一项持久而又紧迫的任务,是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加快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他具体说,一是认真治理政府工作人员以权谋私和渎职侵权问题。二是切实加强廉洁自律,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三是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要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和规范各种达标、评比、表彰以及论坛、庆典等活动,从经费上严加控制,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听读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颇有感慨,这是一份“民有所呼,国有所应”的报告。看到温总理的如此铿锵之言,笔者真的为之感动。按照温总理的话说,温总理讲的太好,句句说到人民的心上,也是人民盼望实现的,但是要彻底治理腐败并能收到明显效果,遏制腐败再生,老百姓还是心存疑虑的。

  按照温总理的话说,只有切实推行财政预算“阳光工程”,“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自觉地、诚恳地把政府的财政开支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这些确保民生和国家发展的刀刃上。那么,才能有效堵塞各种腐败漏洞,政府的诚信度和美誉度才能不断得以提升。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强调过上述这些要求,而是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

  比如,就拿温总理这次提到的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移居国(境)外等情况及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问题,一直倍受人民群众质疑和诟病,但一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始终是“国家机密”,官方也从来没有晾晒过这个数字。即便是如今GDP已经坐上了“世界老二”的交椅,纳税人也不知道这么多钱到底流向了哪里,只有踏踏实实尽到埋头交税的义务。

  中纪委在2010年底透露,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项经费的财政预算,在2009年缩减158.06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又压缩57.51亿元,其中出国(境)费压缩4.15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压缩17.02亿元、公务接待费压缩36.34亿元。国家预防腐败局也在2011年2月透露,2010年全国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团组、人次和经费数与2006至2008三年平均数相比分别下降47.1%、43.9%和32.6%,但其中人数与经费分别是多少仍然没有公布,被网民形容为“犹抱琵琶半遮面”。常言道:“大道不通,小道必畅”。正因为纳税人不知道国家每年用在“三公消费”上到底花了多少钱,是不是该花这些钱,如果这里面没有猫腻,为啥不敢晒晒消费账本?为啥不敢公布到底是谁在每天享受“三公消费”?

  其实,早在2006年3月,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就在《学习时报》上撰文:“2004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三者相加为9000亿元。” 如果拿现在的物价同几年前相比,可以断定,现在全国每年用于“三公消费”的数额,肯定不止9000亿元这个天文数字,坊间也早有超过10000亿元的传闻。也就是说,只有大幅度压缩目前“三公消费”的基数,从源头上堵住这些容易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漏洞,国家才有可能腾出更多的资金,以增加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出。

   中央政府已经看到了居高不下的“三公消费”的严重危害,目前的措施目标是争取不再增速。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收入分配改革调研组成员郑功成在2011年1月表示,“三公消费”是阻滞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说到底,中国反腐其实只要展示决心抓住两条:一、官员财产公示,二、“三公”消费公示。前者是“终极反腐”,从制度上确保所有官员都面对平等的审查,让行贿受贿的行为无所遁形。后者则是防堵国家资源、公器被管官僚集团私用滥用。

  “三公消费”的原意是为了公务而进行的消费,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之所以演变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对公共财政和政府的监督的长期不到位。吴君亮认为,要从制度建设入手,“首要做到的是详尽的预算公共公开、开支明细公开、公车数量公开,比如将所有的政府公用车打上‘公务车’字样。”正如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指出,“公车改革不见得需要特别高明的设计,它最需要的就是触碰既得利益的改革决心与魄力。”显然,其它“两公消费”的情况也一样。

  作为一名时时处处、时时刻刻都在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公民来讲,衷心期盼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衷心希望各级政府能够引领人民群众朝着“幸福指数”这个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目标快步迈进;衷心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能够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珍惜纳税人的每个铜板;衷心希望国家能在治理“三公消费”方面痛下决心,抓出成效,不仅是说到,更重要的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