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靠排演只缘少数官员不入戏
部分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无法联系群众,反而因种种扰民行为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这是本刊记者梳理的受访基层干部的普遍反映。(《瞭望》新闻周刊)
“安排性”调研多,“排演式”汇报多,固然不乏基层出于面子、政绩、乌纱帽等多方面考虑报喜不报忧所致,但是,少数“上级领导”不入戏、难进角色、懒得去真调查实研究则是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按说,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就是要带着问题,到基层、一线和群众中去,听实话、摸实情、析症结、找答案,从而形成决策思路。可少数领导下基层,往往警车开道、官员陪侍、豪华接待,纯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他们带着预置的答案到基层索“素材”填空、寻“绿叶”衬托、找“形容词”修饰,这样得出的“调研报告”当然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可与实际的情形相距甚远。
干部扮“贫困户”、民警演“群众”、群众背“台词”,基层演得生动,领导看得入迷,老百姓却觉得很反感。扰民事小,增加基层负担也不足挂齿,但矛盾被回避了,问题被边缘化了,民情、民意、民生被搁置在一边,最终苦的还是平民百姓,兴师动众、轰轰烈烈的调研过后,领导酒足饭饱、心满意足绝尘而去,群众却很难等来政策的甘霖,生产、生活条件依旧难有实质性改善。
领导干部人到基层心难到基层,身处一线作风却挂在二三线,表面上跟群众打成一片,骨子里则压根儿没跟老百姓坐在一块,看上去抓到了相当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其实里面并没有多少干货,其弊端不言而喻。温家宝总理到地方视察,常常突然改变路线,为的就是率先垂范破除这一潜规则,防止地方官员预先排演出虚假的歌舞升平景观蒙蔽自己的眼睛。
破除安排性调研、排演式汇报潜规则,关键在于为官者心里要真正装着党的事业,装着民生冷暖,装着群众路线,在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施政舞台上演好自身的角色。如此,那些调研活动就无须事先踩点、提前安排、虚构盛景、遮掩缺陷了,一些决策、措施就会更科学、合理,更贴近实际、贴近民众了,群众也会打心眼里欢迎这样的调研,对求真务实的父母官们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