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诠释自主品牌


中国经常造一些不好理解的概念,中国加入WTO第一任首席谈判代表、外经贸部原副部长沈觉人曾经说:“我们当时曾经提出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叫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按照当时的英文的翻法叫做 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我们拿到国际上去讲、到日内瓦去讲,Commodity这个字在关贸总协定它有特定的含义,就是讲初级产品。 我们实在解释不清楚那个,所以我们曾经在会议上做过解释,就是说我们所讲的中国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我们文件上还是用商品经济。 
    解放前,相对于洋货而言,我们把自己生产的产品叫“国货”,称民族资本家。解放以后,特别是公私合营以后,基本上是国有企业,没有资本家的概念,也没有民族的概念,产品叫“中国制造”。改革开放以后,最初就是引进,后来才对内放开,于是有了民族工业。加入WTO之后,发现人家靠牌子就能比我们多卖好多钱,眼馋的不得了。于是乎提出民族品牌,试图以“主权问题”和“民族品牌”来打动国人。民族品牌的政治色彩太浓了,于是又有了“自主品牌”。

对于自主品牌,实际上没有什么从法律上明确解释的文件,这样的概念你一汽这样的大集团可以用,几百人的小企业也可以用,三鹿也可以用,合资企业也可以用。已经滥了。

左延安认为:合资自主是个伪命题。从技术来源看,它还是外资的。合资企业多少年来的技术都是外资的。什么叫自主品牌?就是自主的研发能力、自主的技术归属于中方的才能叫自主品牌。所以说,在自主品牌的定义问题上,还得有明确的规定。

    左延安在两会期间说不客气地说,有些自主品牌做轿车,就是战略缺失,一开始就是低质低价,追求规模,都是一个套路。一开始就是低质低价,追求规模无疑会过早、过大地刺激合资品牌加快产品、价格的下探,加快地产化的速度。我常说,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有两个赛跑, 即合资品牌从高品质向低成本赛跑,自主品牌由低成本向高品质赛跑。高品质向低成本走要比由低成本向高品质走要容易的多,所以合资品牌很快实现了本地化的布 局,价格下探对中资品牌产生巨大压力。而自主品牌由低成本向高品质走,非常不容易,见到天花板,没法往上顶。为什么呢?你要提升品牌,不是口头提高品牌,一定要由“品质”来支撑。而提升品质要增加成本,举例来说,过去采购成本要3万,现在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采购成本变成4万、5万,提升品质还要采用好的 设备,这又带来投入的加大,这样产品的价格就上来了,价格提高了没人要,不提高只能亏本,没办法只好“傍大款”。

    长城老总王凤英也认为:“品牌的弱势地位始终是制约自主品牌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发育逐步成熟,竞争日趋白热化,自主品牌企业纷纷认识到,没有品牌附加值就没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就难以保障企业可持续的经营质量,就谈不上国家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模式。没有自己响当当的品牌,就谈不上汽车强国。在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中国汽车要想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必须在全球打响“中国车”的整体品牌。国家整体品牌的打造离不开企业各自品牌的打造,更有赖于那些优秀自主品牌企业的带头突破。

近年来,许多业界人士开始探讨新的概念,比如说“华系车”“中国车”,等等。但是这样好像还是不够。

此次两会,王凤英就提出:“你要想长期生存,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国际化的汽车品牌。国际化的品牌就必须意味着拿到国外去和国外汽车品牌竞争。长城要做能够持续发展的品牌,做一个优秀的汽车品牌,而且是一个优秀的国际化汽车品牌。

2011年,长城汽车提出了以提升产品品质与经营质量为核心的“三高”战略。三高,就是高科技、高性能、高豪华。王凤英解释说:高科技不难理解。高性能,我们觉得长城汽车要率先在汽车的高可靠性,综合性能上要和很多汽车拉开距离。我们制定的标杆,就是同类型的进口车,不是同类型的合资品牌的车。我们的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实现同类产品与进口车同样的高性能,达到可靠性在综合性能上达到相当的水平。高豪华性也不难理解,我们认为在更加人性化,更加豪华高端配置上会有更多的创新。

  王凤英的提案建议中央将“质量强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十八大上提出 “质量强国”战略,动员全社会以世界先进质量水平为目标,加快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使我国产品、产业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左延安说:江淮汽车一开始就想好了这样的问题,从采购环节开始,和我们配套的有很多是世界500强的企业,我们以品质构筑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例如我们JAC的轿车 出口离岸价比其他自主品牌贵5-10%。我们的制造工艺、设备,如水性漆、模具等等,都是高标准。我们绝非拿市场换技术,绝非“傍大款”,绝非依着它提升我们的品牌。所以江淮汽车走出了与价值定位有关 系的路线,“十二五”我们提出“品质的JAC”,以品质塑造品牌,品质优先规模,为全球的客户制造越来越满意的产品,率先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的跨 越。

    在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的初期,多数企业都是从仿造、逆向开发开始,以较小的代价、较低的投资迅速占领市场,然后逐步滚动发展,品牌和产品逐步升级。但是这种原始积累式的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技术、服务的竞争,低价竟销的模式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也难以提升品牌力;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经验已经大大提高,个性要求越来越强,对产品越来越挑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求自主品牌产品必须一开始就从较高的高度起步,广汽在传祺的推广中提出了六个“世界级”标准,包括世界级技术世界级品质世界级管理、世界级供应链、世界级服务世界级网络,只有达到世界级标准,汽车自主品牌才能成为世界级的品牌

2010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都超过了1800万辆,这个纪录除了中国自己,而且在今后的日子里中国还会继续每年刷新自己的纪录,可能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国家可以突破。即使已经到了1800万辆的规模,仍然没有培育出一个能在世界汽车市场有重大影响的跨国汽车集团,中国汽车的出口量仅占产量的3%,海外生产规模很小,在东欧、北美、日本甚至韩国这样的市场基本没有营销活动。所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目标应该是打造若干世界级的优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