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调控目标在博弈中姗姗来迟
国务院要求各城市公布本地区年度房价调控目标的期限3月31日截止。据统计,在已出台调控目标的城市中,北京是目前惟一提出房价要“稳中有降”的,而其他城市则要求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低于GDP和人均收入增长,房价调控目标在博弈中姗姗来迟。
有分析回顾过去十年的楼市调控不难发现,在政策的力量下,楼市确实出现了调整。第一次调控大概在2003年或2004年,当时房价出现下降;而2007年的调控则让楼市再次出现调整。而住建部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政策调整的威力,该报告显示,政策因素对房地产占了47%的影响,成为影响楼市走势的第一大因素。
然而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官商合谋击穿房地产制度缺陷,使楼市调控大打折扣,房价成为“目前中国涉及利益面最广、博弈技巧最纯熟、悬念最多、结局也最扑朔迷离的一场博弈”。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博弈,国务院希望地方政府出台房价的控制目标,实际上希望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增长幅度上;但各地政府更希望通过公布房价涨幅来引导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推到“大限”跟前再公布调控目标,就是尽量多看看别地的表现,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政策空间;房价和民生的博弈。鉴于民众对高房价的诟病,地方政府不可能贸然公布调控目标。虽然国八条里面没说要降,但是大家都觉得应该降。各个研究机构也都出台要降20%的判断;银行则表示通过压力测试,能扛30%的下跌。所以,很多老百姓觉得房价调控公布出来应该是负增幅。在这样强烈的预期下,地方政府惮于贸然公布增幅目标;地产行业和经济大局的博弈。地产业在各地经济中的重要位置不言而喻。所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假如房价出现回落,那么每年大量的财政的收入没有了,各种状况会变糟。但是,任由楼市疯狂下去,对经济发展的危害也不容忽视。基于这种考量,地方政府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如何处理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防止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如何解决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土地供应和管理问题,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推进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整治问题,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流转机制等等。
房地产市场演变的背后是一场调控与反调控的博弈:检视两年来的楼市调控过程,一些专家回顾说,在新政启动前,听到风声的一些地方领导就坚称当地的房价“在合理区间”;调控开始后,一些地方领导暗中鼓动开发商,力挺房价;棋到中盘时,又有一些城市急忙打时间差,很快公布某时段房价下跌的数据信息,力图让调控“见好就收”;见调控连连出招,一些利益集团便不断释出“房价下跌会导致国民经济灾难性后果”等威胁,借以瞒天过海,扰乱决策。
高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也日渐曝光:一个房地产项目,从最初批准立项到最终开盘销售,涉及的部门少则一二十个,多则百十来个。而仅从目前查办的案件来看,腐败几乎渗透到了从立项、贷款、工程招标、用途变更、容积率调整、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重拳出击清除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既是规范房地产市场、遏制房价的前提,也是回应民意、改善民生的需要。梳理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案件高发易发环节,分析腐败案件的客观规律和制度缺陷,提出进一步完善制度等政策措施。清除房地产领域的腐败,必须强化社会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
目前的楼市调控着力点主要是拧紧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信贷闸门,提高税率,控制住房供应结构。下一步的楼市调控,应考虑梳理或再造房地产项目审批和监管流程,弥补相关的制度缺陷,让每一个环节都“阳光运行”。
房价调控目标难产背后的三重博弈
房价调控目标让开发商放心 让老百姓死心
要有一本明白账 厘清高房价中的腐败成本
国土部启动大规模土地调研 剑指土地腐败等问题
楼市腐败让调控大打折扣 官商合谋击穿制度缺陷
重庆建立民企上市储备库
重庆民营企业5年内占GDP比重达70%
房价调控目标出台今截止 住建部要求再调整
中国多地楼市“限价令”出台引发争论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