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必须深信因果



  因果二字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之枢纽,佛教教理假使离开了因果就不能成立。所以,整个佛教就建立在因果之上。

  所谓因果,就是因缘果报的意思。因是主因(即内因或主要条件),缘是助缘(即外因或者关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东西叫果,这种果对造因来说叫报。佛经坚有一首偈就是说明因缘果报的道理:“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時,果报还自受。”这首偈说明了三个问题:(1)业因不灭,(2)无论時间长短,遇缘则受平报, (3)自己作业,自己受报。平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这给因缘果报做了很好的注脚。所以,佛说六凡四圣十法界都是不离因果,作佛因将来必得佛果,作菩萨因将来必得菩萨果,乃至作畜生因得畜生果,作地狱因得地狱果,此是千真万确的伟大真理。

  宇宙万有的生成,并不是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上帝所支配的,那么究竟从何而来呢?依佛教来说就是从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凡是因缘和合产生的东西,都是避免不了变化与败坏。所以,世间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异灭,事物有发生发展和灭亡。总之,无论有情世间或者器世间,精神现象或者物质现象,都在不断的运动,不断的生灭,不断的变化,根本没有静止的状态,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首偈的意思就是说,宇宙间的每一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存在,只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而已。所以,佛教因果律不承认有第一因,也没有最后果,因前又有因,推之无始,果后又有果,引之无终,因因果果,无有穷尽。正如《华严经》说: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比如父是子的因,父又有父,父父无始。子是父的果,子又有子,子子无终。有能生之因,必有所生之果,有所生之果,必有能生之因。因此,任何事物,决不能无因而生,反之有因无缘也不能生。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说:“因缘和合,方能成办”,因缘即内因和外缘,内因必须通过外缘而起作用。

  例如一粒种子(即内因),如果把它放在钢板上或者瓶子里,没有同泥土、阳光、雨露接触(即外缘),那么就永远不会发芽生长。所以,种子必须有水土阳光肥料等外缘和合,才能发芽生长,才能形成结果,而果又能生种,这是自然的规律。不但事物的生长是这样,而且事物的变化与败坏莫不如此。因此,就形成了因果律的学说。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错宗复杂的,对于因缘果三者的关系,是非常细致严密,但主要不离六因四缘五果。所谓六因就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四缘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五果就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异熟果和离系果。

  这六因四缘五果出在《阿含经》和《俱舍论》里面。因篇幅的限制,故此不能一一详述。依佛教的教义来说,现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无一不是因缘和合而生,无一不是全世界全人类共业所造成的结果,并非是上帝所创造,佛教不承认有独一无二的创造主。但是,佛教说这种业因有的是前世造的,有的是现世浩的,有的前世造了业因以后,到今世遇缘而受果报,也有的今世造了业因以后,到后世遇缘才受果报,这主要是看它的助缘能否具备。因此,佛教把业的因缘果报等问题联系起来,建立了三世因果轮回的人生观。

  所谓三世因果报应,就是现报、生报、后报。现报比如一个作恶的人,观生就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而作善的人,现生就要受到别人的表扬和尊敬,生报就是来生受报,比如今生作恶,来生堕落,今生作善,来生上升;后报就是说在多生多劫以后才受果报。现报如种水稻,今年就可以收成,生报如种小麦,待互明年才能收成,后报如种果树,数年后才能结果。平常说:善恶到头总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作善者降祥,作恶者降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此,不造恶则已,造则必受果报,比如曱向乙借钱作生意一样,如果生意作得好赚到钱,那么今年就可以还他,如果生意亏本了赚不到钱,那么就要延迟时间,或者明年后年,或者过十年二十年才能还他。无论时间长短,钱总是要还的。要想不还,除非不借,因果道理,亦复如是。

  然而,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往往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右什么因果不因果,转世不转世,今生有吃有用,有权有势就好,管它那么多的因果。社会只所以混乱,道德只所以败坏,人心只所以险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不相信因果。所以引起杀人放火,抢劫偷盗等等不法事情,这类事大家每天从报纸上都可以看到。如果人人都相信因果,那么社会就可以得到安定,世界就可以得到和平。有人间:“某人今生作善反得恶报,某人今生作恶;反得善报,那不是违背因果道理吗?”事实不然。他们根本不知佛教所说的因果是理通三世,因为遇缘有早有迟,所以受报也就有先有后。假使单凭一世因果来说,那就有不通之处。佛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就好象昨天今天明天一样,不过是时间的长短差别而已。由于人们的寿命有限,目光短浅,所以往往只看到现在,看不到来世。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作善因得善果,作恶因得恶果,绝对不会种善因得恶果,种恶因得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不会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道理。比如一个能写柳体字的书法家,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学的是柳体。

  又比如一个中国人会讲英语,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学的是英语,这些难道不是明显的因果道理吗?

  总的来说,宇宙万物,总是不离因果,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明白因果的道理,然后才能深信不疑。必须以佛陀的因果律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对照自己的言行,清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改恶从善,助人为乐。以四念处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已生恶令断,来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巳生善令增长。举心动念,时时省察,把因果二字在自己的眉毛上,念念不忘,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我们现在虽然把成佛的菩提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但是还要以六度为助缘,将来才能成就上菩提之妙果。

  

      念佛切莫只为求福報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或者说,落在小乘了。

         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贵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哪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修福,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人中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交媾,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名胎狱。又当出胎之时,胎衣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耳聋,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于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姑勿论沉疴酷疾,即使齿痛头晕,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我谁人都不怕。”于是武侯掌中书一“病”字,与他一看,问曰:“这个汝怕不怕?”张飞大声疾呼曰:“嗳吓可怕!”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力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万状。皮肉筋骨,为地大。津液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动。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尸水流溢,只剩皮包骨头之地大,谚云“白骨山头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事,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尸看。”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哪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