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政协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我市经济转型”专题协商会。与会众多委员、专家学者分别从产业选择与发展途径、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与市场培育以及培育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具体意见建议等四个方面,就我市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我市经济转型进行专题协商,建言献策。
关键词:产业选择与发展路径
市政协常委、西华大学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泽仁以《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我市经济转型》为题,对成都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并对发展我市新兴产业、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提出建议。刘泽仁建议,要以更大气魄、更大智慧、更大手笔发展新兴产业,坚定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形成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产业经济;要正确把握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新产业,不忘老产业,维护新老产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因产业发展大起大落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以整合资源为抓手,推动我市新兴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发挥政府职能,为成都新兴产业发展获得最佳融资空间。
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方儒林以《从产业驱动因素管窥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为题,提出建议:要用活政府资源,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市场;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集中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三方在新兴产业创新领域的“项目股份”管理方式。
关键词: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
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翼以《发展科技服务业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题发言。张翼介绍,从我市情况分析,整体情况处于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等水平,转化功能较为脆弱。对此,张翼建议,发展科技服务业,要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设立科技服务业专项扶持资金;创建国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都)示范基地;支持高校院所建立“经营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实现成果转化-创业-形成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完整价值取向。
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阎星以《构建创新导向性体制机制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为题发言认为,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规律完全不同于成熟产业,创新是新兴产业最主要的特征。阎星建议:建立联动持续的推进机制,实施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新兴产业基础性与共性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技术项目成果转化等给予贴息或资金补助。建立科技资本对接机制,建立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政策规划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政策体系与市场培育
市社科院副院长陈家泽以《创新制度设计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发言建议,新兴产业促进政策设计中必须遵循几大原则:激励措施的目标必须紧紧瞄准于“新兴产业”,激励形成应当以公共产品的提供为主,采取“竞争”的方式来决定激励的对象。同时,提升新兴产业增量、改造传统产业存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要对传统农业“现代要素植入”,要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级化。
市政协委员、成都惠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永宏以《关于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为题建议,我市要进一步结合扩大内需的政策,变政府主导为引导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多利用现实的利益,对市场进行疏导;在招商引资之后,建立对本地企业的补偿机制。
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益民以《深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 促进高科技产业健康发展》为题,提出成都深化高科技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一是要狠抓区域内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二是政府要主导建立产业营销平台。产业链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创新、科学的方法,希望成都建成更多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乃至优势产业。
市政协委员、西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翀以《成都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为题发言,建议进一步促进我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具体建议包括:优先发展小型低速电动汽车,鼓励生产和使用小型低速电动汽车,为电动汽车的普及打下市场基础。根据现有技术状况确定下一步电动公交示范运营范围,可侧重公交支线、县城、旅游景区、大型住宅小区的居民出行等方面,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选择在都江堰、温江、龙泉、新都或者几个区县同时进行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