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房地产调控


  房价控制目标的大限将至,地方政府似乎一点也不着急。目前,600多个城市中只有40余城市公布了调控目标,且多数为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只有上海和深圳近日给出了具体的目标,而北京、广州、杭州等更多的房价泡沫严重的城市,则依然秘而不宣。当然北京在29日晚间,笔者贴这篇博客的一小时前,公布了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

  纵使是已经公布目标的城市,他们依然将房价涨幅与GDP增速挂钩,这意味着像上海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今年的房价最低涨幅会至少达到10%以上。本意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并以让房价回归合理区间的第三轮房地产调控,再度遭遇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的“老大难”问题。

  在年初,新“国八条”出台之际,市场对限购又限贷的新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是就现在各地提出的房价控制目标,几乎所有城市都给出了“上涨”的调控目标,而且幅度还动辄就是GDP增幅。“狗尾续貂”于第三轮房地产调控的感受甚为强烈,笔者真是无法相信此次调控能够善终,达到政策出台时的初衷。

  近期,国务院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出台的楼市调控效果进行摸底。一般来说,政策执行效果至少要等到半年到一年之后,才会产生明显效果。现在就急于探寻调控效果,一定程度上说明本轮楼市新政执行效果十分不好,中央政府正在未雨绸缪,希望及早做出应对,防止政策被再度架空。本轮房地产调控虽然已经让近期各地成交量急跌,但是房价松动迹象几乎没有显现。

  尽管国务院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政策执行力,已经持续多年艰难,这次能够例外?当然,站在地方政府角度来看,将房价调控目标保持在增速与GDP同步,可谓十分明智的选择。一来房地产早已经成为地方经济支柱,政绩需求倒逼地方官员必须保证GDP不滑落,那么让二者同步内在逻辑不言而喻。二来从过往经验看,多数城市房价增幅都能控制在两位数以内。纵使是在信贷大跃进的2009年,统计局数据1.5%的数据,让房价增幅控制简直易如反掌。况且,今年保障房供应量较往年大面积增加,成交价控制在10%以内几乎完全没有压力。面对如此现实和历史,地方政府看起来坚决执行调控政策,实则选择和中央政策博弈也就成为必然。

  现实地看,地方政府也很难找到强力执行的动力。每轮房地产调控,多数集中在迅速冻结购房需求,而对于土地财政、货币政策等支撑房价泡沫的因素,治本之策几乎从未出台过。以货币环境为例,中国已经持续了三年的天量信贷,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是2009年之后房价迅速翻番的根本保证。

  虽然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央行多次提升存款准备金,并达到了惊人的20%,冻结了一定的银行可用贷款额度,但是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事实,每月新增贷款却依然没有回归到中国经济正常状态。现在,每个月至少5000亿的新增贷款,最低17%的广义货币增速,都使得提升存款准备金政策,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纵使按照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未来16%的货币增速,五年后的中国货币投放就将翻一番达到惊人的150万亿。如果这样的货币汪洋格局持续,而又不敢快速加息,以遏制货币的扩张对房地产市场的冲灌,地方政府纵使有调控之心,也无贯彻之力。况且官员大佬们,主要还得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必须认识到,高房价早已经成为威胁中国经济稳定的最大毒瘤,是老百姓生活焦虑的关键原因。必须从土地财政和货币超发入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冻结需求,唯有如此的房地产调控,才是真正的动真格。

  否则,在经历了七八年的调控失败之后,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对房地产调控抱有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我借用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论述银行改革的一句话,“这次改革是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这次房地产调控限购和限贷,深深影响到广大普通百姓,一度被很多人予以严厉的道德和逻辑批判,所以他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绝不亚于银行改革,也就更没有理由失败了。

  但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