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黑暗能启明地球未来吗?


一小时黑暗能启明地球未来吗?

文/魏英杰

刚刚过去的北京时间3月26日,从地球这一端到那一端,从北京到伦敦,从悉尼歌剧院到旧金山金门大桥,于24小时内逐次短暂“失明”。无数个城市、数亿万人群参与了这场可以说是全球最庞大的party——熄灯一小时活动。

这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而发起的一项可持续性的全球活动。2007年3月31日,著名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熄灭了主体灯光,拉开了首届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序幕。自此,这一运动轰轰烈烈地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今年,全世界共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展开熄灯接力,而中国此番有86个城市参与其中,各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纷纷向世人展示了其“黑暗的力量”。

倡导节能环保理念,这一初衷无可非议。然而,随着活动越搞越大,引来的各种质疑也越来越多。例如,方舟子在微博上称,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一场并不环保的环保秀”,“停电一小时本身起不了节能减排的作用,如果点起蜡烛,反而是在增加排放和污染环境。”也有人指出,熄灯一小时期间用电负荷变化不大,所以达不到降低用电量的目的。此外,因负荷较小没有影响到发电机的运转,电还是正常地运送出来了,最终还是在运转中被消耗了。

第一个问题得到了专家的支持。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DE)会员、技术专家沈大中博士称:“无论是哪个国家,居民用电在整个社会用电中仅占了很小的比重,通过这一小时所节省的电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工业用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所占比重达73.11%,部分工业发达地区的居民用电比重甚至不足10%。至于开关灯会不会对供电网络造成冲击,不少专家都明确表示不会。

实际上,评估熄灯一小时活动的节能效果,还有不少细节可供参考。除了类似“关灯点蜡烛”这种明显不节能的做法,活动运作本身的许多方式也存在瑕疵。例如,为了更好地宣传这一活动,主办方号召通过公益广告、海报宣传等形式扩大影响。但是,这何尝不是以节能的名义在消耗和浪费资源?可见,无论从整体来说,还是就活动本身而言,这确实是一场不那么环保的环保运动。

大概也因如此,主办方一再强调活动目标不是为了节电而是为了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小小改变能成就巨大影响”,也就是更加注重活动的宣传和警示意义。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难看到,熄灯一小时深受政府官员偏爱,各地纷纷以政府为主导发起活动。这一来是和活动的自愿性相违背,二是也可能让人误以为活动针对的是民间社会。实际上,政府行为更应该是活动的针对对象。譬如,政府部门自身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多少?又比如,各地景观灯在活动期间熄灭一小时,可大家有没有想过:光靠这一个小时,就能够抵消这些景观灯的环境杀伤力吗?这些景观灯是否有必要存在,平时能否少开?这些问题无疑更值得人们关注。

如果说,熄灯一小时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其作用更多是为了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就罢了。事实上,连这一点恐怕都难以做到。为了宣传环保理念,有没有必要发起这么大规模的全球性活动?换个说法,还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宣传方式?答案是,有的。比如号召大家少用垃圾袋、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等,都比号召大家一起作秀要来得更具有实质内容。又如,积极鼓励民间组织呼吁政府部门加强节能减排,作出表率,也比由政府部门来教育公众要节约用电更具有合理性。看来,这一活动的象征意义和宣传效果,恐怕要比它所宣传的更为微弱。问题是,假如活动连这点作用和意义都没有,它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与活动倡导环保理念相对应,鼓励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日本核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开始让人们怀疑核能是否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个选择。据悉,某些可再生能源的倡导者一直视核电为一项解决方案,但日本核危机让许多人不得不三思。WWF负责日本气候变化项目的负责人表示:“尽管或许并非每一个活动参与者都反对核能,但我认为,日本核危机已促使某些人反思其能源立场。”这还不说,作为活动最初发起目的之一,即呼吁全球共同抵御全球变暖,其科学性近年来也遭受了不小的争议。有科学家甚至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伪问题。

倡导节能环保,保护地球环境,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严肃性话题。这一点,并不会因为人们对熄灯一小时活动有所质疑而改变。但现在人们有必要思考:一小时的黑暗真的能够启明地球的未来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甚至其作用是负面的,我们是否应当保持理性态度?不管怎么说,仅仅因为这一场秀看上去很美就热情参与、倾情付出,这同样有违活动初衷。

2011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