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明远《文化名人的个性》


读陈明远《文化名人的个性》

 

差不多十年前,我在山西《黄河》杂志做编辑的时候,就曾收到过 陈明远先生关于田汉个性分析的文章,当时感觉他的研究方向别有新意,就将文章刊出了,一时反映相当不错。我估计他是要写一本专书,但后来一直没有见到此书的出版,以为他可能转换了学术兴趣。最近看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以《文化名人的个性》为题出版了陈明远先生的专著,才知道他始终没有放弃这个研究方向。

先生原来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也曾写诗,并与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多有 交往,这样的学术准备,让他选择了现在这样的研究方向,应当说是有非常难得的。陈先生的长处是有相当好的自然科学修养,对于现代心理学以及相关的学术有了解,同时又与他笔下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有过直接接触,从理论和感性方面的知识判断,他能让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说服力,这个学术观察和判断,我以为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先生的本意也许是要在人们习惯的研究视角外,另辟蹊径,开出一条新路来,他努力把他笔下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历史命运和他们的性格与气质联系起来,试图给人一个启示,这些文化名人的事业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他们个人的气质和性格。陈先生喜欢用他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把他自己对中国现代文化名人个性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归纳,分解成相对稳定的类型,比如他对鲁迅的判断是“苛求型”、对陈独秀的判断是“支配型”,而胡适是“实践型”等等。

先生过去专门研究过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的收入,也是非常有趣的题目,这次研究文化名人的个性,也是同样的思路。陈先生过去的几本研究著作,我基本都读过。我对他研究的思路非常赞成,对他的创新和追求也极表佩服,他总是努力做到不人云亦云,总追求言必己出,在当前整个学术界创新精神不足的情况下,陈先生的学术追求应当大力提倡,他的相关著述也应当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先生总是能找到有趣的学术方向,这显示了他的学术趣味和学术敏感,非常令人佩服,所以我经常和朋友们说,陈先生的书总有一些趣味在其中,很有阅读的价值。这本《文化名人的个性》,对于一般关注中国现代历史或者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都不失为一本有意义的参考书。虽然我非常佩服陈先生的研究思路也赞赏他的学术趣味,但我对他的研究方法却有些怀疑。他过去研究文化名人的经济收入,现在研究文化名人的个性,在史料的选择上,一般都以二手材料为基本文献,常常以传记和回忆录中的材料为论证的前提,所以有时候的结论很难有高度的说服力,如果做得更好,应当是首先选择相应的解释模型,然后以第一手的文献做分析的材料,再结合相关的回忆和传记,那就会使学术价值更为扎实可靠。

具体到现在这本《文化名人的个性》来说,陈先生引入心理学和相关知识来确定文化名人的个性,但概括出的类型却没有“唯一性”,这就是因为缺乏使用原始文献或者在对研究对象的判断中没有寻找到“唯一性”的结果。比如陈先生把胡适的个性概括为“实践型”,虽然不能说没有道理,但这个概括放在其它文化名人的身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因为陈先生是以回忆和传记中的事实来为他先预设好的类型做注解,所以选择材料的时候难免就回避掉对自己判断不利的证据,而在他归纳出的文化名人的类型中,人们要找到反证并不很难,这就影响了归纳的确定性和唯一性,也就影响了它的学术意义,结果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去,研究文化名人,无论是是传记研究还是其它研究,少有不重视他们个性的,而一般概括出的个性说明也大体相同。我以为对于很难确定有限边界的性格研究,还是要在确定解释模型的前提下来做相应的分析,如果没有确定的解释模型,陈先生对文化名人个性的概括,也就只能大概给出一个简单的判断,还不能上升到更为严格的学术研究,希望陈先生能理解我这个判断的期待。

 

 

(陈明远著:《文化名人的个性》,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