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三)
进入政坛小试牛刀
孔子真正进入政坛,是在他51岁那年。
说来奇怪,第一个推荐孔子进入政坛的却是他当年的对头,阳虎——没错,就是阻止孔子赴宴吃红烧肉的那位。
在家族势力非常庞大的鲁国,像阳虎这样一没家族背景,二没后台的家臣,要想取得很大成就,是不可能的。他迫切要网络一批不得志,或者身份卑微的贤士来帮助自己,他首先就想到了孔子。当然,要请到孔子,肯定是很困难的事情。以前的过节姑且不论,他们的政见都有很大区别,于是阳虎决定出奇招了。
对此,《论语·阳货》中有精彩记载,孔子一直对阳虎的邀请隐而不见,所以他一反常态,主动送给孔子一腿猪肉。这样孔子就必须亲自去向阳虎回礼,否则就是失礼了。果然,孔子收到猪腿后,只好前去拜见阳虎。
阳虎说,“你过来,我跟你说话。把自己的本事藏起来,听任国家陷入混乱,这可以称为仁吗?”
孔子道,“不可以。”
“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时机,这可以称智吗?
“不可以。”
最好,阳虎语重心长地说,“时光一去不复返,岁月是不等人的。”
孔子哑口无言,良久才说道,“我答应你,有了时机就出去做事,为国家效力。”
阳虎把孔子说服了,可他自己却失势了。他做了鲁国执政后,就迫不及待地发起了一次夺权行动。夺谁的权?当然是号称鲁国三桓的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可惜行事不秘,反被赶出鲁国。阳虎离开后,孔子接受了孟孙氏的举荐,做了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严格地说来,孔子没有多少从政的经验,不过,好在他善于学习,在一帮弟子的配合下,将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达到了“路不拾遗”的地步。因此,他又被提拔为小司空,最后做到了大司寇。这样,他就进入了鲁国的权力中心。深受当时鲁国国君鲁定公信任的孔子开始实行谋划已久的政治抱负:堕三都,削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桓的权力,使鲁国重新回到王权统治之下。孔子认为,这才是符合“礼制”,
这一年,孔子56岁。
所谓堕三都,就是这三个家族的城墙太高大了,甚至比鲁国国君的城墙还高,不符合礼仪(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是权力威胁到了王权),所以要将之摧毁。在孔子的周密安排下,堕三都计划顺利完成,三桓势力受到压制,鲁国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这种情形让邻国齐国很不安,他们怕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邻居啊。于是,他们采取了美人计:送了80名齐国美女(齐国盛产美女哦)和120匹亮马给鲁定公。
英雄难过美人关啊,鲁定公看到美女,乐得嘴巴都闭不上了,从此夜夜笙歌,风流快活不在话下,连班都不上了。恰好王室举行郊祀典礼,按照礼仪,典礼之后要把郊祀祭肉分给大夫们。可能是鲁定公被美女迷住了心窍,居然忘了分肉这事儿!这对于尊重礼仪甚于自己生命的孔子来说,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他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国君的信任,继续呆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
孔子当即写了辞职书,驾上马车,带领众弟子离开了鲁国,去寻找可以让他施展才华的国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