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勇于自责


  《三国演义》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在误用马谡而失街亭后,深感自己“见事不明,用人不当”,主动上书刘禅,要求“自贬三等”。这种勇于自责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出了问题,不推诿,不塞责,勇于自责,不仅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显示了一个人的坦荡襟怀和大度。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难免有过错,有了过错,关键是要能自责。勇于自责是纠正错误的前提。有了这种精神和美德,不仅能及时吸取教训,避免一错再错,而且能使错误变成财富,还能赢利人心,取信于众。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的事业也正是在这种勇于自责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不仅主动纠正“抢救运动”的错误,还亲自出现承担责任,向被害者赔礼道歉。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对我国国民经济遭受的严重挫折和遇到的暂时困难,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度、坦荡,都为我们做出了值得学习的榜样。

  自责能使人自新,我们的多数同志不乏这种精神,但是也有不少人面对过错,不是上推下卸,就是避而不谈,有的甚至说谎狡辩,或用“引以为荣,下不为例”等套话、空话搪塞。这样做,不仅丝毫无助于矛盾的解决,而且还会把问题复杂化。

  有的同志不能勇于自责,主要是“怕”字当头。承认错误怕丢了面子,自我批评怕失去威信,承担责任怕撤职丢官。其实,越是害怕越被动,对自己越不利。不难想象,一个人有了过错,不是敷衍塞责,就是上下推诿,这样,还有哪个领导能信任你?哪个同事愿与你共事?哪个部下愿跟你工作?有错认错,勇于自责,“吃一堑,长一智”,最能得到人们的谅解和敬重,也才有真正的面子和威信。

  当然,勇于自责与不负责地包揽一切责任,有着根本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