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曾经水草丰美、鱼虾丰富、养育着华南儿女的母亲河珠江,在近几十年的流域大开发中,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的无情破坏。渔业专家指出,珠江水域渔业资源严重萎缩已是不争事实。导致这一恶果的除了水质污染外,还有大规模无序地修筑水坝。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珠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主任李新辉对此痛心疾首:如果继续在珠江中下游修建水坝,珠江渔业有遭毁灭性破坏之虞。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什么事情都有个度,无限利用,超过了度,必然酿成灾难。水利也是一样,“大规模无序的水电建设”的主导者并不真的是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为,他们只是为谋一己私利而为,都有利益的驱使。
各种类型的筑坝、水电开发必须以生态友好的理念为指导,在追求其正面效益的同时,将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方案。在筑坝、水电开发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阶段中均应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目标。不能盲目无序开发,给江河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而实际上,河流的过度开发,不仅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不适当地建设大坝,也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和经济损失。一个大坝建设起来并不难,但造成的后果,有些是可以弥补的,有些则是不可逆转的。如黄河修建的第一座水库——三门峡水库,由于对黄河泥沙的严重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黄土高原的治理速度和减沙效益过于乐观等原因,关闸蓄水后不到一年时间,库区泥沙淤积达15.5亿吨,在渭河入库口形成拦门沙,回水倒灌威胁西安和关中平原,由于库区泥沙淤积严重,整个工程面临淤废的危险。
随着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于1970年开工,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生存空间就不断受到挤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而80年代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种质资源急剧减少。1989年,葛洲坝水电站建成,彻底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中华鲟因此在长江上游绝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超常规的水利发展,政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以GDP做大,政府官员只有一个目的把自己的GDP做实。其实多年的水电建设已经证明,节水、利用水是可以的,但同时更重要的是怎样“造水”!而森林和茂密植被是最好的天然蓄水池!
集“利益”一身的盲目无序开发,最终会使生态失衡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