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大抉择
自从海尔打造的“中国制造”的出笼,这个名词就没有再被遗忘过,而且,它出现的频率也在与日俱增。它不仅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当然,在某些方面它甚至已超出经济的范畴,也就是对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还是有一点,令国人十分困惑,那就是在汽车产业中到底“中国制造”和“自主知识产权”哪个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的汽车产业更重要呢?
正当我们陶醉于“中国制造”时,一些事件的发生才终于让国人警醒,那就是风神汽车生产的新蓝鸟由于日方的强烈要求而换去了风神商标用了日产的商标,再则就是丰田诉讼吉利的官司。这样的事件还多得很,它告诉国人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就是未来的中国如果成为一个大的加工厂,即便世界到处都有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时,我们不还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吗?真正获利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拥有“知识产权”的人。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制造已经被冠以“廉价劣质”的名声,并且遭受到很多人的抵制这也是事实,还有就是没有科技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随着美元贬值利润率太低而遭到几乎破产的打击,从此我们看到没有品牌的生产永远都是廉价的没有出路的。
“中国制造”是当前中国汽车业主导但并非取向,中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车型大都是本地制造的“引进车型”,为避免因“水土不服”给消费者和厂家造成的不便,进行本土化改造,也就是适应性改进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国际高档品牌宝马落户中国,也表示将对所生产的3系和5系进行适应性改进。
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国制造”似乎并不是什么受欢迎的字眼。更有甚者,在BBS上,许多网友直接把它同“便宜不耐用”画上了等号。而在业内,专家却一致认为:“中国制造”是当前中国汽车业的主导和趋势,而本土化改造就是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中国汽车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其实,这样的问题如果在其他行业就很容易回答,而且答案会惊人的一致。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在汽车产业中就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有人认为,管它姓“中”姓“外”,造好汽车就行;也有人认为,中国汽车必须发展自主品牌!那么,为什么要发展自主品牌,换言之,发展自主品牌的必要性在哪里?那么你就看一看下面的事例吧,虽然并未指名道姓但是又有谁能不知道他是谁呢?德国某汽车品牌,要求其中国专卖店的建设、装修材料必须从德国进口;某一著名产品,向中国供应的零部件价格远远高于其国内价格……
由此,就给我们国内的汽车生产厂家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难道我们就这样永远受制于人吗?由此我们就不得不先从品牌意味着什么说起,品牌意味着谁拥有品牌,谁就是标准的制定者;谁拥有品牌,谁就有选择的权利;谁拥有品牌,谁就说的算。所以,对自主品牌支持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我国合资企业的中方老总们,因为他们对此有切肤之痛!
根据全球CSM的预测,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全球汽车生产国。中国最终将成为汽车以及汽车配件的出口基地。到2013年的时候,成为第二位。当我们只是一个区区万辆的市场容量时,我们需要开放;当我们有百万辆轿车的需求时,有没有自主品牌也无足轻重。但当有一天,我们拥有1000万辆的市场时,中国汽车市场上居然没有一个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那将是怎样一个局面?若果真如此,那将不仅十分令人悲哀,同时也可能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国家政策应该大力扶持的,恰恰是奇瑞、华晨、吉利、哈飞这些中国汽车的“另类企业”,这些企业目前虽说还很弱小,但它们正在走一条正确的自主品牌之路,用一位合资公司外方董事长的话说,这些企业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如果三五年内,中国自主品牌不能长足发展,中国将永远不再有自主汽车品牌。因为到那时一个新的品牌已经无法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中再找到存活的土壤。在我们看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奇瑞和华晨,他们这几年抓住了机遇,使自己的企业和品牌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所以说,当我们沉浸在“中国制造”的美名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没有品牌和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时代不会太长远的,而且这个时间也正应该是积累力量和财力来发展自我品牌的大好时机,谁错过了谁就会被市场所抛弃,这个可以在浙江的其他没有自己品牌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看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