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 程。要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地分析和反映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理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进行量化评估。

  国内外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及理论沿革

  人类社会的城乡发展史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原野集聚→乡村定居→孕育城市→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一体化。早在16世纪,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在他的著作《乌托邦》中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设想。这种设想是城乡一体化思想的原始萌芽。英国的埃比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在《明日的田园城市》②一书中极力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恩格斯于1847年在他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提出了“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城乡一体化思想。斯大林则把“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标志。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nford,1895-1990)又明确提出了“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时代的前列。

  1985年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T.G.Me.Gee)等人提出了“desakota”概念,实际上即“城乡一体化地区”,麦吉的“desakota”其实特指位于核心城市间原来人口稠密的农业区转化而成的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的地区。国外通常用integra-tion,urba/rural composition, desakota等来表示城乡一体的概念,但又各有自己的特定含义,与我们讨论和研究的城乡一体化又有一定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虽然很多,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有人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包括一体化市场)系统的结合过程”。有的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我国城乡之间生产力系统一体化和市场系统一体化发展过程,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有观点认为“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割状态提出来的规划理念,其宗旨是城镇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结合、城带乡、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在空间上城乡互为环境,生态上城乡协调相融,在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统一的前提下,使城乡经济整体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1、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在2003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其实,这已经对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也就是说,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过程。统筹城乡发展的本质是注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而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解决城乡居民的不同国民待遇问题。

  2、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不是对城市化战略的推翻,而是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后所表现出的一种客观规律。城市化初期,城市对人口、产业的吸引和集聚处于主导地位,农村居民“离土又离乡”快速提高城市居民的密集度。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后,区域社会开始向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市对农村的扩散、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中叶便从高度城市化转向城乡一体化,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近年来已经不失时机地走上了城乡一体化道路。

  3、城乡一体化与农村郊区化。农村郊区化的最大特征就是城乡混杂。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居民“离土不离乡”式非农化集聚,另一方面是城市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土地利用十分混杂,农业、工业、商业、住宅等土地利用彼此相邻,毫无规划可言。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广泛的郊区化正如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P.霍尔所说的“留下一些恶劣的环境和经济上的低效能”。郊区是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也是矛盾最集中、情况最复杂、解决难度最大的地区,因而也是最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地区。

  4、城乡一体化与消灭城乡差别。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律化,也不是城乡一致化,更不是城乡合治。推进城乡一体化首先要解决城乡居民的地位不平等问题。城市与乡村在居住观念、人口的流动性、婚姻观念、政治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别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完全消灭。建立在城市事务有极强公共性和农村活动有很大私人性并存基础上的“城乡合治”只是表面的“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一体化的误解。我们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要为城乡差别的缩小创造条件和可能。

  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政府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办法,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并且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镇,这种城市和农村分割分治的政策将人们分为农民和市民两大阶层,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导致工农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但是,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还是大头,从经济总量看,城市仍然是大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收入、消费、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特别是近年来,“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局限性日益显现,现行的就业、财政、金融、社保、教育、户籍、税收体制等都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

  要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的科学内涵,我们认为应该全面把握以下六层含义:一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二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靠改革来推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现代社会的制度安排;三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要解决城乡居民的不同国民待遇问题,让农民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四是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五是城乡一体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标准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六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是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使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我们说城乡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以改革为动力,让农民享有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城乡地位平等、互补互促、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过程。

  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刀切,要有一个时间表,避免操之过急。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经济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规划,进一步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商的理念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逐步缩小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投入边际收益的差异。

  ———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保、贫有所学,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城乡居民平等共享现代文明。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优化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差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区域发展一体化。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区域协作,使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努力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在借鉴了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特亚·森关于社会福利指数等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完备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后,确定了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用来准确评估和全面反映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1、城乡一体化发展度

  (1)现代化发展程度。可以用现代化发展综合指数来测评。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数据。(2)城市化发展水平。可以用城市化率来测评。(3)市场化水平。可以用农林牧渔业商品率和农村居民总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两个指标来测评。(4)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均GDP来测评。(5)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可以用人均财政收入来测评。

  2、城乡一体化差异度

  Ⅰ经济差异指标

  (6)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可以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和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标准差系数两个指标来测评。(7)三次产业边际收益差异。可以用第一产业边际收益与全社会边际收益的比例和一二三产业边际收益标准差系数两个指标来测评。(8)城乡工业边际收益差异。可以用规模以上农村工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与全社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金实现利税的比例来测评。(9)三次产业能耗差异。可以用第二产业每百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与全社会每百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的比例来测评。(10)三次产业排污差异。可以用第二产业每百元生产总值排出的三污与全社会每百元生产总值排出三污的比例来测评。

  Ⅱ城乡居民差异指标

  (11)城乡居民总体社会福利水平差异。可以用城乡居民社会福利指数比来测评。社会福利指数=居民收入*(1-基尼系数)。(1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幅度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的比例来测评。(13)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来测评。(14)城乡居民消费档次差异。可以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比例来测评。(15)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电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电的比例来测评。(16)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拥有彩电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台数与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台数的比例来测评。(17)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拥有电话机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台数与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台数的比例来测评。(18)城乡居民百户家庭拥有抽油烟机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排油烟机台数与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排油烟机台数的比例来测评。(19)城乡居民人均居住档次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人均住房装璜支出与城镇居民人均住房装璜支出的比例来测评。(20)城乡居民平均死亡年龄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平均死亡年龄与城镇居民平均死亡年龄的比例来测评。(21)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差异。可以用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比例来测评。(22)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之比例来测评。(23)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障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之比例来测评。(2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来测评。(25)城乡居民优抚安置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退役优抚安置费与城镇居民退役优抚安置费的比例来测评。(26)城乡居民资产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与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来测评。

  Ⅲ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差异指标

  (27)城乡有线电视覆盖差异。可以用农村家庭有线电视覆盖率与城镇家庭有线电视覆盖率之比例来测评。(28)城乡安全饮用水差异。可以用农村自来水覆盖率与城镇自来水覆盖率之比例来测评。(29)城乡环境差异。可以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与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之比例来测评。(30)城乡消费价格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比例来测评。(31)城乡居民维权差异。可以用农村居民上访率与城镇居民上访率之比例来测评。

  Ⅳ区域差异指标

  (32)人均GDP差异。可以用人均GDP标准差系数来测评。(33)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可以用农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差系数来测评。(34)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可以用人均财政收入标准差系数来测评。

  3、城乡一体化协调度

  (35)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度。可以用农村居民人均财政支农支出与全社会人均财政支出的比例来测评。(36)最低生活保障度。可以用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与居民收入的比例来测评。(37)地区发展协调度。可以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人均GDP)/(发达地区居民收入/人均GDP)来测评。(38)合理的失业率。可以用登记失业率与4%的差距来测评。(39)利率的合理性。可以用银行贷款利率与民间借贷利率的比例来测评。(40)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用绿色GDP与GDP之比来测评。(41)三废综合治理率。(42)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可以用专家咨询法获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