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二)
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
在做乘田的时候,孔子认识了一位朋友,叫南宫适。他家属于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孟孙氏,非常有势力。南宫适与孔子年纪相差无几,折服于孔子的学识品行,甘愿做他的弟子。这一天,南宫适告诉孔子,“凭您的本事,做一个小小的乘田,是大材小用,您有没有兴趣到官场闯一闯?”
这正合孔子之意。于是,南宫适就把孔子推荐做了孟孙氏属地成县的委吏。委吏,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的税务局长,负责管账和收取田赋。孔子上任后,就进行了一次“改革风暴”。
以前的委吏是怎样收取田赋的呢?他们与家臣们互相沟通,收取田赋时采用大于通常规格的斗,而且经常巧立名目,加收田赋中饱私囊。这样一来,吃亏的就是种田的农民。孔子了解到这些做法后,采取了四种改革措施:
1、将那些参与舞弊行为的职员全部撤职,交给孟孙氏家族处理;
2、采用统一的征收工具。
3、确定征收田赋的日期,提前交纳者可以优惠,延迟者进行惩罚。
4、在农户中选取公正的农民,协助征收工作,以此维护农户利益。
公平的制度获得了成功。当年,农户们争先恐后交纳田赋,这在当地税收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男大当婚,很快孔子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南宫适给他介绍了一个宋国贵族元官氏之女,“满意吗?”孔子说,“就怕我高攀不上,哪有什么满意不满意呢?”
迎亲那天,孔子按照传统礼仪,提了一个大雁,驾着一个马车奔向宋国岳父大人家——你看,现在驾车技术派上用场了吧?为什么要带大雁去呢?这表明,他是受父母之命前来迎娶的,可不是什么私相授受。然后把新娘从家中带出来,亲自驾车,把新娘带回鲁国。吃饭时,小两口儿同在一个桌子上,吃同一盘菜,用同一个杯子喝酒。这表示以后夫妻二人合为一体,结为亲眷。
孔子结婚后,小两口相敬如宾,其乐融融。没多久,老婆就有了身孕,后来顺利生下一个男婴。
消息传出去后,附近的乡亲邻居,平日里结交的朋友都来祝贺。由于孔子名声远扬,甚至连鲁国最有权势的三家贵族,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给他送礼。
儿子出生满三个月,孔子按照礼仪宴请酬谢宾客,为儿子正式起名。这一天,客人云集,高朋满座。孔子乐呵呵地合不拢嘴。这时,门外传来通报,鲁昭公派人来送礼了。
孔子赶忙跑出去迎接。
原来,自从孔子担任成县的委吏后,获得了很高的声望。鲁昭公也曾把他叫去谈话,听了他对国家治理发表的意见,印象很深刻。这次听说孔子喜得贵子,因此前来送礼。鲁昭公是国君,他送的礼物当然不同寻常,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孔子看到这件礼物后非常欣慰。鲤鱼,是“礼仪”的谐音,这表示鲁昭公赞同自己关于礼仪方面的见解。
孔子为了表示感谢之情,把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据说,孔子的后人们都不吃鲤鱼,把鲤鱼恭恭敬敬地称为“红鱼”。(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