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国际化


                           
 
    日本企业与其所生产的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长期稳定地立于不败之地,是与其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分不开的。
    60年代,日本以建立推销网点,支援对外贸易或确保自然资源需求为主要目标推行国际化。70年代,国内工资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短缺,加上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引起了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为避开贸易摩擦和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开始在欧美等地直接建厂,并在当地销售产品。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日本在海外投资建设和创办新企业的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却逐渐掀起一股国际兼并和收购的风潮。
 
    一、经济国际化的做法
 
    1.开放市场
    封建社会的日本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多次发布“锁国令”,使闭关自守的日本与外界隔绝长达200多年之久。一直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时,提出包括“文明开化”在内的三大改革政策后,日本市场才逐步开放。
    战后,日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放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后,大举开放市场,逐步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1997年日本外务省表示,日本拟对我国开放旅游市场,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多领域扩大开放市场的决心。这一举动受到了日本旅游界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这是开发日本旅游市场向前迈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为了迎接我国的旅行者,有关旅游部门正在积极筹备,一些日本旅行社已开始进行具体行动,如东急观光从1996年就已经以接待旅游者为目的,开始了在我国的有关宣传活动;日本旅行社等也计划从1997年开始有关准营业性活动。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业界都已行动起来,其共同行动是,参与制定通用的日本旅游手册。目前,日本每年接待外国观光者350万人次,其中约60%来自于亚洲。预计,对我国开放旅游市场后,亚洲观光者的比重还会提高。
    2.扩大境外生产
    近几年来,日本经济国际化和参加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海外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日本进出口银行1995年1月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国外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从1993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21.6%。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步伐速度惊人。汽车工业的跨国联姻在马自达与福特的联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日美这两大汽车巨头的合作始于1979年。10年来两家公司合作研究出10种新型车。1996年,日本汽车行业的国外产量增长了60%。本田汽车公司决定,其国内外汽车产值比重将达50:50,该公司在英国生产汽车的产量将从1993年的4.5万辆增加到1997年的20万辆。1997年3月7日,丰田公司投资2.45亿美元在天津成立了丰田锻造部件有限公司,这已是丰田在我国成立的第3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它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40万件,其中一半以上产品将出口。
    索尼公司1994年已有43%的生产转移到了海外,计划在1996年3月之前,将其生产的50%转移到海外工厂。
    东芝公司已把90%以上的录像机生产转移到了海外。新加坡原是东芝公司的最大生产据点,产量最高时曾达年产300万台。后因人事等费用的增加,导致价格竞争力下降,1996年下半年,东芝公司已决定将60%的生产线迁往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扩大境外生产,日本加速了海外投资的力度,纷纷在海外设厂,建设新的生产线。日本公司在1985~1990年5年间就向海外投资5 700亿美元。其中1 425亿美元投入亚洲地区,占日本海外投资总额的25%。
    据《日本经济新闻》1996年8月1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373家主要制造业企业1996年度计划在海外进行设备投资的金额比1995年增加11.6%,超过国内投资金额增长率2.7个百分点。这些企业1996年度计划为在海外的企业筹措生产材料所用的资金比1995年度增长13.8%,大大超过它们为国内企业筹措生产材料所用资金增长2.7%的比率。
    建在我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本独资企业——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自1992年投产以来,因经济效益可观,已连续3次追加投资,由初期的1 600万美元增加到4 600万美元,员工人数也从1 200人发展到4 800人。该公司生产的9大类150多种产品全部是一级品,产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产值8.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9 688万美元,荣登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创汇榜首。
    组建合资企业也是日本扩大境外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1993年年底,日本株式会社大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与上海元丰毛纺织厂等单位出资3 950万美元,在上海建成了集纺织、染色、机织、整理、缝制服装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全能型毛纺织企业。该合资企业还从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了最先进的毛纺织和服装生产设备。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约占世界的40%,很有可能增至55%~60%。因此,日本的电子企业开始全面向美国进军。目前,几乎所有的日本电子公司都已在美国个人电脑市场大量投资,并一反常态地花大价钱请美国经理人员负责产品销售。
    索尼、东芝、日立、富士通、夏普等日本公司都在硅谷建起了独资公司。索尼、东芝想在多媒体机方面一展拳脚,日立、夏普希望在便携式个人电脑方面有所作为。日本电气公司在美国成立了帕克尔公司,生产个人电脑,仅1996年上半年就销售出100多万台。该公司计划再增加投资20%,以加大进军美国市场的力度。
    为了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多日本企业把生产转移到海外,并继续扩大在海外的生产性投资。今后5年,日本在国内的生产规模将扩大10.5%,而在国外将猛增147.3%。
    3.运输国际化
    除生产领域外,日本在运输行业也加速了国际化步伐。据日本通运智囊机构日通综合研究所发表的1997年货物运输展望预测报告称,日本国内货运量连续两年处于下降趋势,而国际货运则因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活动日趋活跃和汇率相对稳定,出口增加而相对比较兴旺,因此日本运输业正在积极开拓海外运输市场。
    报告预测,1997年日本国内货运量将比1996年的66万吨下降3.1%,为64万吨。而国际外贸集装箱货运量将比1996年增加3.1%,达1.57亿吨。
    大阪商船三井已经在天津设有办事处,最近又决定在天津开设分公司,与中国外运天津分公司联合开展国际集装箱定期运输业务。
    日本福井县贺港至中国丹东的定期集装箱货运航线于1996年12月上旬正式开通,每月将航行两个航班。
    1997年1月,日本通运在上海浦东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投资1.6亿日元兴建的仓储运输仓库投入使用。
    日本山九运输公司正在实施“三点一线综合运输计划”,打算在广州、青岛、北京、南京等地成立分公司,发展在中国乃至亚洲的运输事业。
    近几年来亚太地区航空旅客数量急剧增加,1996年6月日美航空谈判又破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航空需求和最终恢复日美航空谈判,日本决定逐步开放国际空运市场。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运输省已决定以亚太空运航线共同运行为主线,开放日本国际空中航运市场:
    1996年7月,日本与新加坡谈判,决定将共同航运列入双方航空领域合作的内容。10月,日本又与泰国谈判,决定将每周7个航班列入双方共同航运范围。日本还决定继续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就空中航线共同运行的有关事宜进行磋商。并计划把美国作为第三国考虑开展共同空中运行合作的可能性,进而开放对美国的国际航空市场,使美日航空谈判最终得以恢复。
    据《产经新闻》报道,日中两国将合资建立海运公司,从而开通由日本经中国上海进入长江,到达重庆的定期航班。在迎来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的1997年,日本经济界人士把实施上述项目作为两国的纪念事业,并对中国提出的“开发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方案给予合作。目前,已在日中投资促进机构中设立了“长江中上游流域开发合作委员会”,日中合资海运公司筹建工作正在以该委员会为中心进行。参加该委员会的有新日铁制造公司、东芝公司、日立制作所、东京三菱银行、伊藤忠商事等大约百家日本大企业,通产省、运输省以及海外经济合作基金等单位作为观察员也参加了该委员会。
    按着该计划,该合资公司的总部将设在中国。新合资公司建立后将立即着手建造新型海、河两用船。以便为进入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日本卡车、摩托车厂家运送零部件和产品。此外,该公司还将为三峡水库建设运送建筑材料,并为水库建设而迁移的周围120万居民扩大就业机会发挥作用。由日本大商社、钢铁厂和银行组成的企业集团正在积极筹备与中方磋商。新公司的出资比例中方占51%。
    4.金融国际化
    随着生产、运输等领域国际化的发展,日本金融领域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日元作为国际通货的机能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在官方外汇储备构成中,日元比重不断提高。1975年,日元在世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构成中的比重为2.7%,1991年增加到9.9%,据日本大藏省的估计,目前这一比重已超过10%。
    国际金融市场的日元交易额猛增。以欧洲日元债券和日元贷款为例,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件数,1986年仅为162件,1996年时增至424件,发行金额也从29 685亿日元猛增到63 340亿日元,增长两倍多。欧洲日元贷款的数额增长更猛,从1985年的15 313亿日元,增长到1991年的286 493亿日元,增长17.7倍。
    对外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显著提高。在日本的出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从70年代初的0.9%,上升到1992年9月的40.1%。在日本的进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从1970年的0.3%,上升到1992年9月的17%。
    日本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活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在欧、亚、美等地积极参与购买政府债券等各种金融活动。
    目前,日本各大城市银行正酝酿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总部,并就有关具体事宜进行准备。该总部将有别于现有的分行与代表处,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与中国金融机构的联系,部署在中国的经营战略。
    外国银行,特别是亚洲银行纷纷在日本开设分行。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日本的出口扩大,与贸易有关的金融交易增加。在1991~1996年的6年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开设的分行数增加了32家,其中韩国4家,台湾3家,菲律宾2家,中国1家,增长了45%,使亚洲银行在所有外国银行在日本设置的分行数中所占的比重从26%扩大到34%。
    在开放金融市场方面日本也做出了一些努力,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探讨扩大短期国债市场和政府短期证券市场等。
    5.流通领域国际化
    日本财团与美国财团在流通领域的合作最近出现了大举动。1997年1月,日、美两大财团宣布在东京东北部兴建一座占地面积为80万平方米的商业联合体,最近日本一家公共与私人投资集团又与美国WPI KOLL公司决定投资3亿美元在日本兴建4座巨型商业联合体。这些巨型商业联合体总占地面积为70万平方米,将分别建在大阪和东京附近.
    最近日本住友商事决定,与华侨企业广州南顺食品公司以合资方式建立面向全中国的全方位食品流通网络。将日本企业在中国加工的食品在广州南顺食品公司现有流通网络的基础上确立在中国的销售渠道。为此,专门成立了注册资本约15亿日元的金友顺油合资公司。其中香港华侨企业──南顺集团出资85%,住友商事和该集团的吉原制油、香港住友商事等3家企业出资15%。
 
    二、经济国际化的特点
 
    1.大型企业集团是日本经济国际化的主力军
    大型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拥有17万职工的东芝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国际化方面功不可没,1993年其销售总额已高达389亿美元。仅在中国就已建立起了27个服务中心,并协助建立起60多条生产线,遍布中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拥有万名职工、年销售额约17兆日元的伊藤忠商事目前已在世界80多个国家的150处设有当地法人、分公司及常驻代表办事处等分支机构,并拥有775家实业公司。早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972年,伊藤忠商社就在中国第一个建立了常驻代表机构。20多年来它始终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它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青岛、重庆、深圳等中国近20个城市设有常驻办事处,及当地法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山东胜利油田、西安咸阳显像管厂、武汉钢铁总厂、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等重大项目都有伊藤忠商事的参与。
    把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的共同繁荣当做自己一贯目标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在国际数据通讯、卫星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开发、金属冶炼、环境保护、城市楼房建设、铁路道路等基本建设、服装设计、销售以及人才的培养与派遣、大型工业团地的规划、开发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伊藤忠商事将以“国际综合性企业”的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
    1994年销售额就达190多亿美元的佳能集团,长期以来推行国际化的经营方针,目前其海外销售额已占其销售总额的约     80%。另外,佳能不仅在销售网络,而且在产品开发和生产方面也已在全球普遍展开。它已成为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及精密光学设备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全球性企业。
    佳能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大连和珠海建了两家独资公司,在北京和湛江建了两家合资公司,在天津和广东还建了两家技术合作公司。
    三洋电机集团已拥有116家海外公司,其中制造公司68家,销售公司33家,生产与销售网络已遍布全球。为了统筹管理其在华的3家独资公司和13家合资公司,1995年还设立了三洋(中国)有限公司。
    拥有2 300多亿日元资本金的NKK钢管株式会社为开展国际业务已在北京、香港、曼谷、雅加达、台北、纽约、华盛顿、休斯敦、温哥华、墨西哥城、伦敦、杜塞尔多夫、鹿特丹和胡拜尔等地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和分支机构。
    2.地方积极参与经济国际化
    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热朝中,地方的积极参与不可低估。很多地方行政长官多次表示要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一些县市分别与中国、俄罗斯、美国、韩国、新西兰、奥地利、 瑞士、意大利、挪威等国的数十个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1990年北海道与俄罗斯远东还成立了常设经济合作委员会,双方已在渔业、林业和能源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1991年在北海道举办了西伯利亚与远东商品展销会,并签订了1 300多万美元的贸易合同。
    1991年北九州市召集下关市、大连市、青岛市、仁川市、釜山市和北九州市的地方行政长官举办了东亚6城市经济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日、中、韩3国6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为了促进与邻国的经济合作,1992年富山县的10多个企业专门成立了日本海远东贸易联合企业。
    3.建立地区性管理机构,统筹国际生产与经营
    把世界划分成几个大区,在各地区设立总部,分别管理该地区的经营活动,是日本经济国际化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大型企业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设立了地区总部,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公司在欧、美两大洲也设立了地区总部。
    在建立地区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再根据地区和分厂特点, 建立地区间、分厂间分工体系,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各自生产最低成本的零部件和产品,彼此供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日本电气公司就在美国工厂和新加坡工厂之间进行半导体分工生产合作,在美国工厂与马来西亚工厂之间进行彩色电视机分工生产合作。   
    4.与当地社会相融合,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国际地位
    日本还提倡海外企业在当地社会扎根。除雇用当地员工外,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各项活动,支持海外企业协助所在地区政府解决失业等问题。例如,美国松下电器公司从1988年起就规定,所属企业每年必须拿出营业额的千分之一作为参与当地社会活动的经费。
 
    三、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向跨国公司化发展
    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国际化企业组织形式。1996年全球已有3.9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拥有27万家海外子公司,其跨国商业活动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
    日本的垄断公司虽在50年代就已开始涉足海外市场,但因其经营规模较小,还未进入跨国公司的行列。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一些大企业开发海外资源、扩大海外市场的迫切性日益增强,它们不断扩大海外生产,开发海外市场。到70年代末,日本在海外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跨国公司已有89家,其中拥有20个以上子公司的跨国公司为27家。1981年日本被列在世界500家跨国公司以内的跨国公司有62家,拥有海外子公司1 574家,其销售额为2 518.32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
    近些年来日本跨国公司又有了长足发展,并在世界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1995年8月,世界著名的工商管理期刊──美国《幸福》杂志一改过去把工业和服务业全球500家公司分别列示的做法,首次将工业和服务业公司合在一起,混排出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日本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和住友商事名列前4位,年销售收入都在1 600亿美元以上,一直处于全球500家工业企业首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被挤到了第5位。丸红、日商岩井、丰田汽车公司、日立电子公司分别排在第6、9、11、13位。
    2.向复合一体化发展
    日本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大体上经历独立子公司、简单一体化和复合一体化3个阶段。
    独立子公司是日本企业在国际化初级阶段采取的主要形式。
    简单一体化是指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参与国际化生产,一般采取非股权安排方式控制海外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分公司承担总公司生产体系的一部分。目前这种形式仍是日本企业国际化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而今后日本企业,主要是大型跨国企业将逐渐采取复合一体化的方式。复合一体化是指大型企业能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要素最优化地组合起来,以实现最佳生产效益。日本丰田公司在汽车的研究、开发、生产、组装等环节上正在实施复合一体化,它已在4个东南亚国家设置了零配件的生产网络。
    3.向兼并和收购方式发展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日本在海外投资建设和创办新企业的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逐渐被兼并和收购方式所取代。1989年索尼公司出资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三菱地所以略低的价格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1990年松下电器公司又以62亿美元将好莱坞的MCA公司收归门下。
    从1995年开始,由于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海外兼并高潮,纷纷向海外转移生产线。1995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兼并事件共200项,大型兼并项目明显增多,兼并金额比上年增长191.1%。
    1996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兼并项目又比上年增长20.2%,达255项,交易金额比上年增长33.3%。较为引人注目的有 :三和百叶窗工业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世界级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以517亿日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一家百叶窗生产企业;“软件银行”公司为了加强自己在世界数字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以1 628亿日元购买了金斯敦工艺公司。
    日本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方式的好处是:
    第一,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使企业获得“本地化”利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迅速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4.向服务业发展
    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各领域中,服务业国际化表现得尤为突出。1990年日本向海外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高达67%,而同期美国为47%,法国为49%,德国为59%,发展中国家只占29.5%。
    据美国《幸福》杂志发布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服务性公司评选结果,在8个行业中除了美国在零售业和英国在储蓄机构中名列首位外,其余在多元化服务、商业银行、金融、人寿保险、运输、公用事业等6个行业均为日本公司独领风骚。
    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当今世界经济正向服务型产业加速发展,导致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倾斜;
    第二,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对现代化服务需求增长迅猛,加大引资力度,使日本向该领域的投资比例增大;
    第三,服务业容易在生产、就业、贸易、消费等方面产生良性效应,也是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倾斜的原因之一。
 
 
    日本企业与其所生产的产品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长期稳定地立于不败之地,是与其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分不开的。
    60年代,日本以建立推销网点,支援对外贸易或确保自然资源需求为主要目标推行国际化。70年代,国内工资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劳动力短缺,加上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引起了与欧美各国间的贸易摩擦。为避开贸易摩擦和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开始在欧美等地直接建厂,并在当地销售产品。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日本在海外投资建设和创办新企业的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却逐渐掀起一股国际兼并和收购的风潮。
 
    一、经济国际化的做法
 
    1.开放市场
    封建社会的日本长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多次发布“锁国令”,使闭关自守的日本与外界隔绝长达200多年之久。一直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时,提出包括“文明开化”在内的三大改革政策后,日本市场才逐步开放。
    战后,日本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开放市场,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加速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实施“贸易立国”战略后,大举开放市场,逐步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1997年日本外务省表示,日本拟对我国开放旅游市场,进一步表明了日本多领域扩大开放市场的决心。这一举动受到了日本旅游界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这是开发日本旅游市场向前迈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为了迎接我国的旅行者,有关旅游部门正在积极筹备,一些日本旅行社已开始进行具体行动,如东急观光从1996年就已经以接待旅游者为目的,开始了在我国的有关宣传活动;日本旅行社等也计划从1997年开始有关准营业性活动。目前几乎所有的旅游业界都已行动起来,其共同行动是,参与制定通用的日本旅游手册。目前,日本每年接待外国观光者350万人次,其中约60%来自于亚洲。预计,对我国开放旅游市场后,亚洲观光者的比重还会提高。
    2.扩大境外生产
    近几年来,日本经济国际化和参加东北亚、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海外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日本进出口银行1995年1月公布的调查结果表明,按目前的发展速度,国外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将从1993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21.6%。
    日本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步伐速度惊人。汽车工业的跨国联姻在马自达与福特的联合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日美这两大汽车巨头的合作始于1979年。10年来两家公司合作研究出10种新型车。1996年,日本汽车行业的国外产量增长了60%。本田汽车公司决定,其国内外汽车产值比重将达50:50,该公司在英国生产汽车的产量将从1993年的4.5万辆增加到1997年的20万辆。1997年3月7日,丰田公司投资2.45亿美元在天津成立了丰田锻造部件有限公司,这已是丰田在我国成立的第3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它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40万件,其中一半以上产品将出口。
    索尼公司1994年已有43%的生产转移到了海外,计划在1996年3月之前,将其生产的50%转移到海外工厂。
    东芝公司已把90%以上的录像机生产转移到了海外。新加坡原是东芝公司的最大生产据点,产量最高时曾达年产300万台。后因人事等费用的增加,导致价格竞争力下降,1996年下半年,东芝公司已决定将60%的生产线迁往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为了扩大境外生产,日本加速了海外投资的力度,纷纷在海外设厂,建设新的生产线。日本公司在1985~1990年5年间就向海外投资5 700亿美元。其中1 425亿美元投入亚洲地区,占日本海外投资总额的25%。
    据《日本经济新闻》1996年8月15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373家主要制造业企业1996年度计划在海外进行设备投资的金额比1995年增加11.6%,超过国内投资金额增长率2.7个百分点。这些企业1996年度计划为在海外的企业筹措生产材料所用的资金比1995年度增长13.8%,大大超过它们为国内企业筹措生产材料所用资金增长2.7%的比率。
    建在我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日本独资企业——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自1992年投产以来,因经济效益可观,已连续3次追加投资,由初期的1 600万美元增加到4 600万美元,员工人数也从1 200人发展到4 800人。该公司生产的9大类150多种产品全部是一级品,产品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该公司实现销售产值8.3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9 688万美元,荣登山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创汇榜首。
    组建合资企业也是日本扩大境外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1993年年底,日本株式会社大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与上海元丰毛纺织厂等单位出资3 950万美元,在上海建成了集纺织、染色、机织、整理、缝制服装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全能型毛纺织企业。该合资企业还从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了最先进的毛纺织和服装生产设备。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个人电脑市场,约占世界的40%,很有可能增至55%~60%。因此,日本的电子企业开始全面向美国进军。目前,几乎所有的日本电子公司都已在美国个人电脑市场大量投资,并一反常态地花大价钱请美国经理人员负责产品销售。
    索尼、东芝、日立、富士通、夏普等日本公司都在硅谷建起了独资公司。索尼、东芝想在多媒体机方面一展拳脚,日立、夏普希望在便携式个人电脑方面有所作为。日本电气公司在美国成立了帕克尔公司,生产个人电脑,仅1996年上半年就销售出100多万台。该公司计划再增加投资20%,以加大进军美国市场的力度。
    为了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多日本企业把生产转移到海外,并继续扩大在海外的生产性投资。今后5年,日本在国内的生产规模将扩大10.5%,而在国外将猛增147.3%。
    3.运输国际化
    除生产领域外,日本在运输行业也加速了国际化步伐。据日本通运智囊机构日通综合研究所发表的1997年货物运输展望预测报告称,日本国内货运量连续两年处于下降趋势,而国际货运则因日本企业海外生产活动日趋活跃和汇率相对稳定,出口增加而相对比较兴旺,因此日本运输业正在积极开拓海外运输市场。
    报告预测,1997年日本国内货运量将比1996年的66万吨下降3.1%,为64万吨。而国际外贸集装箱货运量将比1996年增加3.1%,达1.57亿吨。
    大阪商船三井已经在天津设有办事处,最近又决定在天津开设分公司,与中国外运天津分公司联合开展国际集装箱定期运输业务。
    日本福井县贺港至中国丹东的定期集装箱货运航线于1996年12月上旬正式开通,每月将航行两个航班。
    1997年1月,日本通运在上海浦东开发区外高桥保税区投资1.6亿日元兴建的仓储运输仓库投入使用。
    日本山九运输公司正在实施“三点一线综合运输计划”,打算在广州、青岛、北京、南京等地成立分公司,发展在中国乃至亚洲的运输事业。
    近几年来亚太地区航空旅客数量急剧增加,1996年6月日美航空谈判又破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航空需求和最终恢复日美航空谈判,日本决定逐步开放国际空运市场。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运输省已决定以亚太空运航线共同运行为主线,开放日本国际空中航运市场:
    1996年7月,日本与新加坡谈判,决定将共同航运列入双方航空领域合作的内容。10月,日本又与泰国谈判,决定将每周7个航班列入双方共同航运范围。日本还决定继续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就空中航线共同运行的有关事宜进行磋商。并计划把美国作为第三国考虑开展共同空中运行合作的可能性,进而开放对美国的国际航空市场,使美日航空谈判最终得以恢复。
    据《产经新闻》报道,日中两国将合资建立海运公司,从而开通由日本经中国上海进入长江,到达重庆的定期航班。在迎来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的1997年,日本经济界人士把实施上述项目作为两国的纪念事业,并对中国提出的“开发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方案给予合作。目前,已在日中投资促进机构中设立了“长江中上游流域开发合作委员会”,日中合资海运公司筹建工作正在以该委员会为中心进行。参加该委员会的有新日铁制造公司、东芝公司、日立制作所、东京三菱银行、伊藤忠商事等大约百家日本大企业,通产省、运输省以及海外经济合作基金等单位作为观察员也参加了该委员会。
    按着该计划,该合资公司的总部将设在中国。新合资公司建立后将立即着手建造新型海、河两用船。以便为进入长江中上游流域的日本卡车、摩托车厂家运送零部件和产品。此外,该公司还将为三峡水库建设运送建筑材料,并为水库建设而迁移的周围120万居民扩大就业机会发挥作用。由日本大商社、钢铁厂和银行组成的企业集团正在积极筹备与中方磋商。新公司的出资比例中方占51%。
    4.金融国际化
    随着生产、运输等领域国际化的发展,日本金融领域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日元作为国际通货的机能不断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在官方外汇储备构成中,日元比重不断提高。1975年,日元在世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构成中的比重为2.7%,1991年增加到9.9%,据日本大藏省的估计,目前这一比重已超过10%。
    国际金融市场的日元交易额猛增。以欧洲日元债券和日元贷款为例,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件数,1986年仅为162件,1996年时增至424件,发行金额也从29 685亿日元猛增到63 340亿日元,增长两倍多。欧洲日元贷款的数额增长更猛,从1985年的15 313亿日元,增长到1991年的286 493亿日元,增长17.7倍。
    对外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显著提高。在日本的出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从70年代初的0.9%,上升到1992年9月的40.1%。在日本的进口贸易中,以日元计价的比重从1970年的0.3%,上升到1992年9月的17%。
    日本银行在海外的业务活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在欧、亚、美等地积极参与购买政府债券等各种金融活动。
    目前,日本各大城市银行正酝酿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总部,并就有关具体事宜进行准备。该总部将有别于现有的分行与代表处,它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与中国金融机构的联系,部署在中国的经营战略。
    外国银行,特别是亚洲银行纷纷在日本开设分行。由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日本的出口扩大,与贸易有关的金融交易增加。在1991~1996年的6年间,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开设的分行数增加了32家,其中韩国4家,台湾3家,菲律宾2家,中国1家,增长了45%,使亚洲银行在所有外国银行在日本设置的分行数中所占的比重从26%扩大到34%。
    在开放金融市场方面日本也做出了一些努力,目前日本政府正在探讨扩大短期国债市场和政府短期证券市场等。
    5.流通领域国际化
    日本财团与美国财团在流通领域的合作最近出现了大举动。1997年1月,日、美两大财团宣布在东京东北部兴建一座占地面积为80万平方米的商业联合体,最近日本一家公共与私人投资集团又与美国WPI KOLL公司决定投资3亿美元在日本兴建4座巨型商业联合体。这些巨型商业联合体总占地面积为70万平方米,将分别建在大阪和东京附近.
    最近日本住友商事决定,与华侨企业广州南顺食品公司以合资方式建立面向全中国的全方位食品流通网络。将日本企业在中国加工的食品在广州南顺食品公司现有流通网络的基础上确立在中国的销售渠道。为此,专门成立了注册资本约15亿日元的金友顺油合资公司。其中香港华侨企业──南顺集团出资85%,住友商事和该集团的吉原制油、香港住友商事等3家企业出资15%。
 
    二、经济国际化的特点
 
    1.大型企业集团是日本经济国际化的主力军
    大型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拥有17万职工的东芝企业集团在日本经济国际化方面功不可没,1993年其销售总额已高达389亿美元。仅在中国就已建立起了27个服务中心,并协助建立起60多条生产线,遍布中国各地20多个省市自治区。
    拥有万名职工、年销售额约17兆日元的伊藤忠商事目前已在世界80多个国家的150处设有当地法人、分公司及常驻代表办事处等分支机构,并拥有775家实业公司。早在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的1972年,伊藤忠商社就在中国第一个建立了常驻代表机构。20多年来它始终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它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天津、青岛、重庆、深圳等中国近20个城市设有常驻办事处,及当地法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山东胜利油田、西安咸阳显像管厂、武汉钢铁总厂、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等重大项目都有伊藤忠商事的参与。
    把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的共同繁荣当做自己一贯目标的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在国际数据通讯、卫星通讯、计算机软件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开发、金属冶炼、环境保护、城市楼房建设、铁路道路等基本建设、服装设计、销售以及人才的培养与派遣、大型工业团地的规划、开发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伊藤忠商事将以“国际综合性企业”的崭新面貌迎接21世纪的到来。
    1994年销售额就达190多亿美元的佳能集团,长期以来推行国际化的经营方针,目前其海外销售额已占其销售总额的约     80%。另外,佳能不仅在销售网络,而且在产品开发和生产方面也已在全球普遍展开。它已成为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及精密光学设备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全球性企业。
    佳能在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在大连和珠海建了两家独资公司,在北京和湛江建了两家合资公司,在天津和广东还建了两家技术合作公司。
    三洋电机集团已拥有116家海外公司,其中制造公司68家,销售公司33家,生产与销售网络已遍布全球。为了统筹管理其在华的3家独资公司和13家合资公司,1995年还设立了三洋(中国)有限公司。
    拥有2 300多亿日元资本金的NKK钢管株式会社为开展国际业务已在北京、香港、曼谷、雅加达、台北、纽约、华盛顿、休斯敦、温哥华、墨西哥城、伦敦、杜塞尔多夫、鹿特丹和胡拜尔等地设立了海外办事处和分支机构。
    2.地方积极参与经济国际化
    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热朝中,地方的积极参与不可低估。很多地方行政长官多次表示要与世界各国加强交流。一些县市分别与中国、俄罗斯、美国、韩国、新西兰、奥地利、 瑞士、意大利、挪威等国的数十个省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1990年北海道与俄罗斯远东还成立了常设经济合作委员会,双方已在渔业、林业和能源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1991年在北海道举办了西伯利亚与远东商品展销会,并签订了1 300多万美元的贸易合同。
    1991年北九州市召集下关市、大连市、青岛市、仁川市、釜山市和北九州市的地方行政长官举办了东亚6城市经济会议,有力地促进了日、中、韩3国6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为了促进与邻国的经济合作,1992年富山县的10多个企业专门成立了日本海远东贸易联合企业。
    3.建立地区性管理机构,统筹国际生产与经营
    把世界划分成几个大区,在各地区设立总部,分别管理该地区的经营活动,是日本经济国际化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日本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索尼、松下电器、京陶等大型企业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设立了地区总部,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公司在欧、美两大洲也设立了地区总部。
    在建立地区性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再根据地区和分厂特点, 建立地区间、分厂间分工体系,既有分工又紧密合作,各自生产最低成本的零部件和产品,彼此供应,以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日本电气公司就在美国工厂和新加坡工厂之间进行半导体分工生产合作,在美国工厂与马来西亚工厂之间进行彩色电视机分工生产合作。   
    4.与当地社会相融合,提高企业乃至国家的国际地位
    日本还提倡海外企业在当地社会扎根。除雇用当地员工外,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各项活动,支持海外企业协助所在地区政府解决失业等问题。例如,美国松下电器公司从1988年起就规定,所属企业每年必须拿出营业额的千分之一作为参与当地社会活动的经费。
 
    三、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1.向跨国公司化发展
    跨国公司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企业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国际化企业组织形式。1996年全球已有3.9万家跨国公司,它们拥有27万家海外子公司,其跨国商业活动已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体。
    日本的垄断公司虽在50年代就已开始涉足海外市场,但因其经营规模较小,还未进入跨国公司的行列。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一些大企业开发海外资源、扩大海外市场的迫切性日益增强,它们不断扩大海外生产,开发海外市场。到70年代末,日本在海外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跨国公司已有89家,其中拥有20个以上子公司的跨国公司为27家。1981年日本被列在世界500家跨国公司以内的跨国公司有62家,拥有海外子公司1 574家,其销售额为2 518.32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
    近些年来日本跨国公司又有了长足发展,并在世界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1995年8月,世界著名的工商管理期刊──美国《幸福》杂志一改过去把工业和服务业全球500家公司分别列示的做法,首次将工业和服务业公司合在一起,混排出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日本的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和住友商事名列前4位,年销售收入都在1 600亿美元以上,一直处于全球500家工业企业首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被挤到了第5位。丸红、日商岩井、丰田汽车公司、日立电子公司分别排在第6、9、11、13位。
    2.向复合一体化发展
    日本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大体上经历独立子公司、简单一体化和复合一体化3个阶段。
    独立子公司是日本企业在国际化初级阶段采取的主要形式。
    简单一体化是指企业利用海外资源参与国际化生产,一般采取非股权安排方式控制海外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分公司承担总公司生产体系的一部分。目前这种形式仍是日本企业国际化所采取的主要形式。
    而今后日本企业,主要是大型跨国企业将逐渐采取复合一体化的方式。复合一体化是指大型企业能把世界各地的生产要素最优化地组合起来,以实现最佳生产效益。日本丰田公司在汽车的研究、开发、生产、组装等环节上正在实施复合一体化,它已在4个东南亚国家设置了零配件的生产网络。
    3.向兼并和收购方式发展
    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日本在海外投资建设和创办新企业的方式已退居次要地位,逐渐被兼并和收购方式所取代。1989年索尼公司出资3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三菱地所以略低的价格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1990年松下电器公司又以62亿美元将好莱坞的MCA公司收归门下。
    从1995年开始,由于受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企业又掀起了一个新的海外兼并高潮,纷纷向海外转移生产线。1995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兼并事件共200项,大型兼并项目明显增多,兼并金额比上年增长191.1%。
    1996年日本企业的海外兼并项目又比上年增长20.2%,达255项,交易金额比上年增长33.3%。较为引人注目的有 :三和百叶窗工业为了使自己尽快成为世界级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以517亿日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一家百叶窗生产企业;“软件银行”公司为了加强自己在世界数字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以1 628亿日元购买了金斯敦工艺公司。
    日本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方式的好处是:
    第一,可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使企业获得“本地化”利益,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并迅速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4.向服务业发展
    在日本经济国际化的各领域中,服务业国际化表现得尤为突出。1990年日本向海外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高达67%,而同期美国为47%,法国为49%,德国为59%,发展中国家只占29.5%。
    据美国《幸福》杂志发布1993年全球500家最大服务性公司评选结果,在8个行业中除了美国在零售业和英国在储蓄机构中名列首位外,其余在多元化服务、商业银行、金融、人寿保险、运输、公用事业等6个行业均为日本公司独领风骚。
    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当今世界经济正向服务型产业加速发展,导致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倾斜;
    第二,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对现代化服务需求增长迅猛,加大引资力度,使日本向该领域的投资比例增大;
    第三,服务业容易在生产、就业、贸易、消费等方面产生良性效应,也是日本经济国际化向服务业倾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