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观点支持人民币升值


出于不同立场和利益动机,最近有更多观点支持人民币升值。这提醒市场重视那些投资回报与汇率直接相关的资产。先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撰文预测,10年过后,全球经济将脱离以美元为中心的外汇体系,进入一个多种货币争夺支配地位的世界。这一观点并非新论,但近来在美国学者中也越来越有市场。

 

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调查了几十名经济学家,问他们对主要货币未来三年汇率变化的预测。43%(42名回答问题的经济学家中有18人)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可能性最大。其中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使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难以维持。30%(40名回答问题的经济学家中有12人)认为欧元最有可能在同一时期贬值。有意思的是,预计美元将会在未来三年升值的和预计美元在同一时期贬值的经济学家都是11人。

 

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对以上问题的判断更明确。他在北京称,未来三年美元大幅度贬值不可避免。李稻葵分析,欧元区的债务危机把市场注意力从美国引向了欧洲,而使投资者短期忽略了美国自身的财政情况。但欧洲经济的主体是德国,德国经济现在非常强健。当德国,也包括法国在未来两年内给这些遭受债务危机的欧洲国家提供短期财政支持,帮助它们走出困境,欧洲就能走出困境。只要未来三年之内,欧元区债务危机出现一定稳定迹象,金融市场投资者的注意力就会转向美国。而李稻葵认为,美国各个州以及联邦政府的财政情况是经不起推敲的。到那时,美国国债价格将会下降、收益率上升,美元会遭遇大幅度贬值。

 

如果美元贬值不可避免,北京继续大量购入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策略便须重新审视。而从现实利益看,通货膨胀加剧也使减少购买美国国债成为一个可选对策。上个周末,中国央行原顾问余永定公开表示,中国应当减少购买美国国债的规模,加快人民币市场化进程,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大举购买美国国债以阻止人民币升值的做法不但加重了通货膨胀压力,同时还增加了外汇监管机构管理巨额外汇储备的难度。根据美国政府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31日,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价值1.1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被迫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不仅不符合北京的利益,也不招华盛顿待见。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方面一直将其国内经济问题归因于中国过度储蓄和人民币汇率管制。而对北京来说,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不得不花数万亿元人民币来购入美元。由此额外注入市场的流动性,是导致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的主困。余永定的结论是:减持美国国债对中国和美国都有好处。

 

事实上,持有接近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大规模减持美元资产,实际担当了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器。时下危机渐消,复苏在望,北京完全可以适当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的结构,减少比例过高的美元资产。而欲避免所持美国国债规模大幅增加,北京必须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允许人民币汇率自由化进程加快。

 

最后,以上一切都将导致人民币继续走强。这是投资者要密切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