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全世界的目光似乎都集中在了日本强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威胁问题上。作为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国,日本问题似乎暂时掩盖了中东地区的变乱,使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价格跌至每桶97美元。此次油价大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资人预期,短期内地震将影响到日本的石油需求。
受资源贫乏的影响,日本消耗的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依靠进口。2009年日本石油消费量为1.98亿吨,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其中进口原油1.77亿吨,占世界原油进口量的9.3%,油品进口量为0.35亿吨,占世界油品进口总量的4.9%,出口量为0.17亿吨,占世界油品出口总量的2.3%;天然气消费量为787亿立方米,其中进口LNG为859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贸易总量的9.8%,世界LNG贸易总量的35.4%。
可以看出,日本油气进口在全球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油气需求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国际油气市场的走向。
从目前日本国内的油气供需情况来看,在需求方面,大地震首先造成了日本大量汽车、卡车报废,减少了对汽油和柴油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地震和海啸造成铁路、地铁等交通工具被迫停运,主要交通运输的压力被迫转向巴士、出租车和家庭汽车等交通工具,同时卡车将成为向灾区提供救助和向灾区运送物资的主要交通工具,再加上由于部分炼油厂的关闭,目前日本国内汽油已经出现短缺。
除汽车外,由于东海岸地区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等重点产业,其中至少5家钢厂在东京湾的生产基地受到了冲击,电子行业中的东芝、索尼也不同数量地关闭了旗下工厂,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22家工厂也已经关闭,港口设施无法正常运作。下游产业的停产、停工,在短期内必然会减少对石油和石化产品的需求。
而在供应方面,炼油厂关闭对日本正常油气产品的供应产生较大冲击。至少有五家炼油厂在地震时关闭,这些炼油厂日加工能力总计为120万桶,相当于日本总炼油产能的四分之一左右。高盛公司称此次地震造成日本每天935千桶炼油产能被关闭,炼油产能下降20%。国内炼油产能的下降,一方面会造成国内汽油、柴油的短缺,日本可能会增加汽油柴油的进口,从而导致国际成品油等石化产品价格的上升。
除了炼油厂关闭外,日本核电站泄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此次地震已导致日本6800兆瓦的核电发电设施关闭,占日本装机容量的15%~20%。为了弥补此发电能力缺口,日本可能会使用大量其他燃料进行替代,如LNG。而如果完全用天然气来替代关停的核电设施,每天可能将需要10亿~12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受日本增加液态天然气等替代燃料进口的影响,再加上前期中东局势的影响,全球天然气价格可能会因此上涨。
因此,笔者以为,日本地震对国际油气的负面影响可能是短暂的。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大量房屋需要重建,汽车需要更换等,都将带动日本钢铁、石化工业的发展。另外,日本的核事故引发了民众对核电的恐慌,这样的情绪正在全球蔓延。德国已经宣布暂缓延长核电站使用期限,并暂时关闭7座1980年之前建成使用的核电站。法国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宣布将彻底检查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性。对核电产业的负面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全球石油需求的增加,使国际油价获得上升的动力。
现实中,地震不一定导致石油消费下降,不同的地震对石油需求有不同的影响。1994年日本石油需求为2.67亿吨,1995年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同年石油消费增加至2.68亿吨,1997年增加至2.69亿吨。当然,与阪神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对日本的破坏可能更大,影响也可能更为复杂。但是,相信随着炼油厂恢复运行,如果核电站短期无法恢复运作的话,日本原油进口量将会增加。
对于中国来说,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的油气供应的影响可能不大。大地震造成的国际油气价格的波动,对于同样主要进口中东石油的中国来说,进口成本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目前原油价格已经小幅跌破100美元/桶,有机构预测可能进一步回落至90美元/桶,如果如期回落,那么可以说为中国增加石油储备、减低石油进口成本提供了一次机会。预计此次国际油价下调的幅度和时间比较有限,对于缓解中国的通胀压力和解决成品油价格问题的作用也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