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凤阳县委、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市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文件精神,全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力,紧紧围绕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玻璃产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农业强县”的目标,大力开展“硅产业提升年、城市建设拓展年、城乡统筹推进年、旅游产业突破年”活动,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平台,开创了转型升级、加速崛起、兴凤富民新局面。
提升特色园区承载能力,强壮承接产业转移筋骨
作为滁州市两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一,凤阳县拥有两大省级工业园区。该县在打造承接产业示范区过程中,制定了《关于凤阳县承接产业转移投资若干优惠政策意见》,依托两园作为承接主载体,立足现有条件,加快推进凤阳县工业园区和凤阳硅工业园区两大平台建设。根据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凤阳县制订了打造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发展规划,并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凤阳县打造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发展规划,该县大力实施“园区建设突破年”活动,加快推进县工业园区扩容升级步伐。以资源的优势、完善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硅(玻璃)企业先后入驻园区。
该县制定了《凤阳县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抓扩容,拓宽发展空间,抓基础,提高承载能力。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目标,立足区位、资源和环境优势,紧紧围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园区承载能力、提高园区竞争力的目标,大力拓展发展空间,以打造千亿元硅(玻璃)产业为重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大建设、大开发促大发展、大跨越。
2006年凤阳县工业园区被省政府列为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2.66平方公里,到2010年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589.45万元,建成面积已达8.5平方公里,道路、供电、供气、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2010年根据县“四个年”建设重要部署,园区共投入建设资金14756.95万元,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达56家、其中玻璃企业36家,建成投产39家,项目投资总规模达110亿元,累计完成招商引资56亿元。2010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玻璃产业产值46亿元,比上年增长48%;税收1.95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从业人员1.6万人;该园区已初步形成了以硅及玻璃制品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园。
为加快该园区建设,提升容量拓展发展空间,该县完善规划编制,规划以安徽凤阳工业园区为核心,以“临淮中小企业园”和“大庙石英砂集中加工园”为两翼,形成“一区两园”发展格局。扩容后园区总面积达63平方公里,形成玻璃及玻璃制品生产、原材料加工,配套机电制造、物流、金融和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产业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新园区。预计到“十二五”后期,扩园后的安徽凤阳工业园区二、三产业产值将达到300亿元,工商税收8亿元以上。
2006年以来,园区共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仅2010年就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铺设“三横五纵”路面总长25公里;新建了110KVA变电所,形成了双向四回路的供电格局;完成天然气管道铺设8公里,新增了工业用气建设,保证了入园企业能用上安全、高效、清洁能源;自来水管网通达园区,达到了日供水3000吨的能力。完善的配套设施不但满足了入园企业生产、生活需求,也使园区的发展进入了厚积薄发阶段。
目前,县工业园区硅(玻璃)产品涵盖了玻璃器皿、玻璃瓶罐、保温容器、光热玻璃、电光源玻璃、光学玻璃、玻璃建材、刨花碱、硅微粉等九大类,品种达2000多个,玻璃制品国内市场的销售量超过四分之一。其中,全国日用玻璃器皿行业协会主任单位德力集团已成为中国日用玻璃器皿行业的龙头企业;专业从事光学玻璃材料生产的龙阳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光学玻璃专业生产厂家;以金星、新亚、天福、明珠等为主的保温瓶和异型保温容器生产企业,年产量在1亿只以上,已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保温瓶胆生产基地;以中亚、龙阳等为主的水晶块料生产企业已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以力诺、杜氏、力华等为主的光热玻璃生产企业在国内太阳能玻璃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园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玻璃制品、建材、食品加工、木质板材、烟草复烤为主的五大产业。
为进一步提升凤阳硅(玻璃)产业水平,做大做强硅产业经济,作为全省唯一的以发展硅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园区——凤阳硅工业园区,紧紧抓住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七县发展等重大机遇,依靠硅产业发展,打造硅玻璃、硅化工、硅光电产业,建立硅产业展示和交易平台;利用淮河资源优势,建立码头经济、港口经济,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
2010年该园快速发展,共实现工业产值6.81亿元,同比增长65.6%;完成税收1800万元,同比增长76.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55亿元,同比增长69.4%,园区建成区5.3平方公里。为扩大园区发展空间、提升园区规模,2010年5月委托省规划院编制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规划以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区建成区现状为基础,跨省道307线和京沪铁路向南拓展,规划范围西抵东湖湿地公园,东接小岗快速通道,北至宁洛高速公路,南到县城外环快速通道,规划区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
园区已建成凤玻大道、疏港大道、通港大道三条交通干道总长6720米,已开工建设经一路、经五路、经七路、纬三路、纬五路5条道路。为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功能,正在规划建设全长28km日供气能力可达70万立方的天然气管网和两条双回路35千伏高压线路、日供应2万吨的工业用水项目。2008年该园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资金建设年吞吐量为1200万吨的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凤阳港,并计划在凤阳港入河口北侧兴建一座燃油专用码头和2万吨油库。2010年9月凤阳港通航运行发挥效益,为降低园区企业生产成本、完善园区物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硅工业园区汇聚单项投资额超两亿元企业已达11家。中国建材集团、台玻集团、力诺集团等一大批境内外知名玻璃生产企业在园区“落地生根”,有三家总投资32亿元企业正开工建设,总投资35亿元的中航三鑫特种玻璃生产基地项目也与凤阳成功签约,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特种玻璃生产基地。
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增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为推进扩权试点镇建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依托产业、体现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凤阳县加快扩权强镇集中区规划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增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2009年,临淮关镇、大庙镇、刘府镇、武店镇被确定为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该县迅速制定《凤阳县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把4个扩权强镇试点镇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载体,重点推进大庙石英砂加工集中区、临淮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武店建材加工集中区和刘府废旧汽车循环经济集中区建设,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庙镇,该县加快石英岩矿权整合步伐,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企业,着力改变过去无序开采、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逐步实现政府有效调节资源。在南部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石英砂加工集中区,现已投入1200万元,启动2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建设,区内已建成1.5公路道路,入驻企业6家,其中2家企业建成并投产。2010年园区销售收入已达1亿元。在集中整治石英砂行业同时,该县强力推进西部建材行业整治,拆除污染、耗能严重的老式石灰窑关键性设施162座,在武店镇境内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建材加工集中区,一期规划占地565亩,规划石灰窑112座。目前已经完成土地平整510亩,新铺四横两纵网状道路6条3.019公里,新架10万伏高压线一条,架设200KVA变压器2台,现有22户进入园区,新建42座节能环保石灰窑,已投产3座,日产石灰800吨。
2008年临淮中小企业创业园成立,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园区发展总规和详规均已完成。现已建成面积4平方公里,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水、排污、路灯、绿化等建设同步实施,园区承载功能不断完善。目前创业园共进驻企业23家,实现招商引资6.75亿元。
为充分利用刘府镇汽车拆旧市场优势,凤阳县在该镇西部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汽车拆旧市场及零部件再制造集中区”。目前,集中区建成面积约3平方公里,区内道路硬化已完成95%。2010年3月被滁州市发改委定为“滁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安徽滁州市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被安徽省发改委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安徽滁州市洪武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与安徽玉成实业集团、深圳仁仁医疗发展有限公司、安徽置地投资有限公司一起,拟投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产业园规划的项目。该企业还与安徽科技学院联合设立的“产学研”基地,进一步壮大园区科研实力。
凤阳正形成以两大省级工业园区为骨干、四大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东部、中部、部西三大片各具特色的承接产业转移特色集群。
强化招商要素保障,丰富承接产业转移内容
为推进示范区建设,凤阳坚持先行先试的招商原则,按照“做大总量、做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推动”思路,开展“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会战、冬季冲刺”,强化各项要素保障,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推进跨越式发展。2010年,共引进各类投资项目245个,协议引资323.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亿元,同比增长55.3%。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77个,亿元以上项目24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
该县采用以市场为主体的全新招商模式,通过营造“亲商、安商、护商、惠商、富商”浓厚氛围,培育专业招商队伍,提升企业自主招商、“以商招商”的能力,引入企业和项目数量不断上升,经济发展潜力大大提升。
该县大力开展土地置换工作,完成8000亩建设用地置换任务。为解决人才瓶颈,凤阳县狠抓人才、技术建设。充分发挥安徽科技学院、职教中心和农业部小岗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三大平台的作用,着力培养本地实用人才。为培养硅(玻璃)产业高等人才,该县积极协调安徽科技学院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在安徽科技学院开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目前,该专业已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0年9月份面向全国招收80名学生。为实现高、中、低多层次人才梯队,该县积极协调整合共享省机电工程学校、县职教中心、县劳动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专门培养硅(玻璃)产业技术工人。在技术上,安徽省石英砂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德力日用玻璃研发中心已经投入使用,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监督检验中心和日用玻璃研发中心。
在解决发展资金短缺问题上,凤阳县积极开展金融创新。2010年以来,抓住国家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深化银政、银企合作,完善金融信贷考核,县财政拿出30万元,兑现对金融投放先进单位奖励,进一步调动了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巩固扩大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及联合会试点,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利民村镇银行试点,年内在乡镇设立营业网点;促成中国银行在凤设立分支机构,完善该县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模式,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林权质押贷款等,探索发展“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企业+农户+银行”、“企业+协会+农户+银行”的信贷模式,努力破解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发展的资金瓶颈。
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该县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全程帮办制、定期走访制,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难事帮办,为企业的落户、发展提供各项帮办服务,促使入园企业在完成原有投资计划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做强做大。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6户,其中今年新增11户,超亿元企业30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20.3%。总投资20亿元的浙江福莱特光伏玻璃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浙江和合集团光伏玻璃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华环国际烟草烟丝加工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中建材中国硅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中航三鑫特种玻璃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凤阳。全县玻璃产品由过去单一的保温瓶发展到现在的浮法玻璃、水晶玻璃、石英板材、光电玻璃、硅化工等3000多个品种,并形成了以日用玻璃容器与器皿、工艺玻璃、太阳能玻璃为支柱的日用玻璃产业体系。凤阳硅(玻璃)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千亿元硅(玻璃)产业欣欣向荣。——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