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对外贸易
一、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
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原料大部分从国外进口;日本市场又相对狭小,工业产品需销往海外。这就决定了日本必须也只能走加工贸易立国之路。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破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很难想象其对外贸易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事实上日本的对外贸易从战后不久就开始显示出旺盛的增长势头。
战后日本虽然经历了一个暂短的进口替代期,但它只是一个过渡的准备阶段。大体是在60年代中期,日本完全走上了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轨道。
1946年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仅4亿美元,相当于1937年的1/5。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大量军事订货的刺激下,日本对外贸易开始活跃,1955年出口贸易达到了战前水平,1958年进口贸易恢复到战前水平。
在1946~1955年间,日本出口年均增长64.1%,进口增长也达26.1%。日本商品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是在1967年,进出口规模双双超过1 000亿美元是在1979年。
从1955到1981年间,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75倍和56倍,相当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20倍。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使日本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1950年时日本的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4%,1984年时就已上升到9.8%。
1960年日本的出口贸易居世界第3位,位于美国和西德之后,1986年时就已超过西德,上升到世界第2位。
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日本是个资源靠进口、 产品靠外销的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对日本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日本把对外贸易看做自己的生命线,把贸易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把加工出口第一作为经济纲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坚定不移地一抓到底!
在这个国策和纲领的指导下,战后日本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扶持和鼓励出口。
首先,采取了出口金融优惠制度,以低利率提供有关出口资金的票据再贴现,为出口部门提供人为的低利率资金。
其次,采取了振兴出口税收制度,先是对出口收入部分免征所得税,后来又采取出口企业加速折旧制度,开拓国际市场准备金制度和技术出口收入减免税收制度。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行了出口保险制度、出口补贴制度等。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日本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资本输出逐年增多,日元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提高。日本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
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出口原材料、轻纺工业产品为主;第二阶段以出口重化学工业产品为主;第三阶段以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分为3大阶段:统治的解除与重返国际社会阶段(1945~1960年);贸易、资本自由化的实现阶段(1960~1975年);国际化的推进与国际间相互依存的增强阶段(1970年以后)。
三个时期情况迥异,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各不相同。日本政府将外贸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相配合,围绕出口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两大政策目标,通过行政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手段等对策的实施,对对外贸易实行了有效的宏观控制和管理。
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与方略
1.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日本的贸易自由化始于60年代初。从国际形势来看,日本在50年代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按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其成员国在享受其利益的同时,也应相应地承担其义务,实行贸易自由化。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当时美国和西欧国家已实行了贸易自由化政策,西欧的进口自由化率已达90%以上,日本却不到40%。
从国内形势来看,封闭的市场也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就是说,日本经济的发展已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加强与之的联系程度也有益于日本。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衔接,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于1960年6月公布了《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这标志日本正式开始实施贸易自由化。
2.日本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方略
对于当时的日本,实施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将使国内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为了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既能获取经济利益,又能避免其可能给国内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在实施贸易自由化中坚持以下原则:
(1)尽快实行原材料进口自由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2)对有竞争力的国内制成品以及使消费者受益较大的商品优先实行进口自由化;
(3)尽可能延迟被扶持产业的进口自由化。
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有选择的、渐进的实施方式。按着《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的规定,日本将国内商品自由化按时间进程分为以下几类:
(1)近期自由化商品(1年以内);
(2)中期自由化商品(3年以内);
(3)远期自由化商品(3年以上);
(4)难以实现自由化的商品。
《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还提出了具体的贸易自由化目标,即把进口自由化率从1960年4月的40%提高到3年后的80%左右(石油、煤炭为90%)。1961年3月又制定了《贸易和外汇自由化促进计划》,缩短了进口自由化进程,扩大了进口自由化程度,决定于1962年9月以前把进口自由化率提高到90%。
1961年日本对关税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在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引入了从量税、关税配额、选择税、紧急关税等。税则分类采用了当时国际统一的商品分类目标标准,并于1964年正式加入了海关合作理事会。
通过贸易自由化计划的实施,日本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进展显著:1961年4月日本进口自由化率上升到62%,1962年4月达到73%,1963年4月达到89%,1964年4月达到93%,到60年代中期,日本非自由化的商品仅剩下136种了。
三、日本的对外贸易管理
日本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管理的服务机构实施的。其主要作用是为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决策,对日本企业的对外经营提供咨询,把企业的经济行为纳入宏观经济的轨道。日本对外贸易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出口会议、贸易会议、通产省、大藏省、输出入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日本成套设备协会、进出口组合等。
“出口会议”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决策机构。它分为两个层次,即设于内阁之下的“最高出口会议”和设于通产省之下的“产业别出口会议”。“最高出口会议”由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通产大臣任副议长,经济企划厅长官、大藏大臣、日本银行总裁和日本输出入银行总裁等为委员,并吸收各省厅大臣、产业界代表以及有关学者参加。
该机构下设综合部会和14个行业会议以及70多个专门部会等。主要任务是讨论综合性、长期性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出口计划以及必要时进行调查与审议。通产省下设的“产业别出口会议”则讨论更为实质性的问题,如按产业制定出口目标,研究为实现出口目标所需采取的对策,并推进有关对策的实施等。
日本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由通产省主管。通产省是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综合性职能机构。通产省不但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还负责协调国内产业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把对外贸易管理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产省负责对外贸易事业的机构是通商政策局和通商振兴局。
通商政策局制定对外贸易的政策与方针;通商振兴局则根据已确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制定进出口对策与方案,同时负责调整进出口商品的品种,管理贸易外汇,执行出口检查等。
日本输出入银行是日本政府外贸管理的执行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主要业务有:为促进船舶及其他成套设备出口提供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为促进日本的技术出口提供技术出口信贷;为促进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海外资源开发贷款等。
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又增加了“制成品进口信贷业务”。通过提供金融信贷及办理外贸中的货币结算、外汇资金的分配使用等业务,执行政府的外贸管理政策。
维持外贸秩序,防止过度竞争是战后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外贸管理政策。日本维持外贸秩序的具体执行者是根据《进出口交易法》而成立的多种“进出口组合”。《进出口交易法》规定:进出口贸易商可以不受《禁止垄断法》的约束而组织进出口卡特尔,即可以就进出口商的价格、数量、质量等缔结行业协定,其具体执行者就是各种进出口组合。进出口组合缔结行业协定,须经通产大臣与公正交易委员会批准。为了确保贸易委员会的有效性,法律还规定必要时可以对非组合成员企业进行限制,其限制方式是由通产大臣发布有关出口命令。
日本在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外贸政策和外贸法律、法规,在防止不正当的出口竞争、维护正常的外贸秩序、保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保证作用。
日本有关外汇和外贸的基本法律是《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该法于1949年12月制定,1979年12月全面修改(1980年12月开始实行)。
1959年12月,日本政府依据《外汇及外贸管理法》颁布《出口贸易管理令》,对出口贸易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
《进口贸易管理令》是1949年12月制定的,它是依据《外汇法》制定的有关进口贸易管理的政令细则。
日本现行关税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关税法》、《关税定率法》和《关税暂定措施法》。目前,日本的关税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只占30%左右。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对外贸易中不合理的竞争,维持健全的外贸秩序,制定了《进出口交易法》。该法允许国内同行业者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缔结关于出口和进口的协定,许可设立出口同业协会、进口同业协会和进出口同业协会,从而有利于避免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进行有损于本国利益的竞争活动。
此外,日本还制定了《出口保险法》、《出口检查法》、《出口商品会计法》、《统一支付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借助立法手段,对于商品的保险、进出口交易的支付方法、出口商品的商标权、质量等予以担保、规定、保护和严格检查。
日本对外经济贸易的实施,是通过其外贸制度来体现的。日本外贸制度是日本外贸政策与外贸法规的具体化和制度化。日本战后的外贸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鼓励出口与限制进口。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政策虽然在限制程度上有所削弱,但其政策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消极地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通过抑制总需求来平衡国际收支,而是积极的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鼓励出口,或对出口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补贴,在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和出口价格不上涨的条件下,鼓励总需求和经济迅速增长。
战后初期,日本百废待兴,资源缺乏,进口极需;而同时产业出口能力不足,外汇入不敷出,严重缺乏。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外贸政策的重点放在管理进口上,同时采取一些金融和财政手段振兴出口。
在政府各种政策的扶植和刺激下,日本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5年以来,日本贸易收支多数年份保持顺差的局面。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日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所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避免因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顺差而引起的经济贸易摩擦。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
“自主限制”出口,同时积极促进出口商品的高附加价值化、多样化,推进出口市场分散化和多元化。
取消或缓和妨碍进口的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开放日本市场。
推进产业结构调查,扩大内需,增加制成品进口。
同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协作”,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90年代以来,日本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对外经济贸易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日本又承诺从1995年1月开始在5年内对部分工业品(包括水产品和林产品),在6年内对部分农产品进一步降低关税。
日本为适应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国外生产比重增长与东亚各地经济技术水平提高的形势,对原来的“日本中心主义”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全面分工”的新战略,一些公司和重要生产部门开始向外转移,并在海外增加研究开发据点。日本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转变与调整,无疑将对亚太市场开拓与产业分工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四、日本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1.出现“脱欧返亚”的势头
1995年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为1 569.9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9.75%,超过了日本对美国的出口(1 175.4亿美元);对亚洲的贸易顺差高达616.5亿美元,占日本贸易顺差的50.8%,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现在亚洲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6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时隔9年以后还首次出现了下降。日本大藏省贸易统计报告称,1996年1~9月,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18.5%,其原因是日本来自亚洲生产据点的电子仪器、机械零部件等进口急剧增加。1995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高达6.6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同期对美国贸易顺差的1.5倍。然而,1996年日本对亚洲的进口额开始大幅度超过出口额,1~9月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仅为3.99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的4.9万亿日元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对东盟贸易顺差减少了15.5%;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贸易顺差减少了1%;对中国的贸易出超却持续增长,增长幅度高达60.7%。
1997年新年伊始,桥本首相不顾国内股市连续暴跌和驻秘鲁大使馆的“人质事件"仍处于胶着状态等诸多要务,风尘仆仆地访问了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5国。这一举动也进一步表明了日本的返亚倾向。
2.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以出口成品为主转向以出口零部件为主
近几年,由于企业生产据点的海外转移,东亚以家电产品为中心的生产不断扩大,替代了日本的出口。同时,也构成了生产所需零部件从日本进口的态势,使日本的生产资料出口增加,而耐用消费品则相对减少。日本从集中出口彩电、录音机等特定成品,转向出口海外生产所需的零部件。
3.采取新的高技术出口管理体制
从1996年日本开始实行新引进的“KNOW”管理体制。“KNOW”管理体制是一种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让企业负担起自我管理义务的出口管理体制。在“KNOW”管理体制下,连普通计算机、半导体、机床等都被列入出口审查名簿。这一新管理体制的实施使本来在高技术出口方面就缩手缩脚的日本企业,有可能变得更加消极。
4.进口出现较强的增长势头
据日本大藏省的贸易统计数字显示,表明进口量动向的进口数量指数,从1994年大幅度上升,继该年比上一年增加13.5%之后,1995年又增加了12.5%。
5.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进口结构中,制成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于海外据点的逆进口持续增加,日本之成品的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50%,上升到1995年的近60%,纤维、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产品的进口比重增长更高。
1994年,汽车进口增长了近55%。在彩色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攫取了55%的市场份额。在棉织品市场上,进口产品攫取了80%的市场份额。
日本的服装进口1995年达21.12亿件,比上年增长16.75%,近几年来,由于进口持续增长,而国内产量下降,在1995年的日本国内市场的服装供应量中,进口产品的比重已增至64%。自1993年以来,进口服装的比例已超过国产服装,并呈上升趋势,1995年日本市场进口服装的数量已是日国产服装数量的1.78倍。
日本的对外贸易
一、战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
日本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原料大部分从国外进口;日本市场又相对狭小,工业产品需销往海外。这就决定了日本必须也只能走加工贸易立国之路。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的破碎状况是可想而知的,很难想象其对外贸易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事实上日本的对外贸易从战后不久就开始显示出旺盛的增长势头。
战后日本虽然经历了一个暂短的进口替代期,但它只是一个过渡的准备阶段。大体是在60年代中期,日本完全走上了出口导向的加工贸易轨道。
1946年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总额仅4亿美元,相当于1937年的1/5。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大量军事订货的刺激下,日本对外贸易开始活跃,1955年出口贸易达到了战前水平,1958年进口贸易恢复到战前水平。
在1946~1955年间,日本出口年均增长64.1%,进口增长也达26.1%。日本商品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是在1967年,进出口规模双双超过1 000亿美元是在1979年。
从1955到1981年间,日本的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75倍和56倍,相当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20倍。迅速发展的对外贸易使日本跻身于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1950年时日本的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仅为1.4%,1984年时就已上升到9.8%。
1960年日本的出口贸易居世界第3位,位于美国和西德之后,1986年时就已超过西德,上升到世界第2位。
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日本是个资源靠进口、 产品靠外销的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关系,对日本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日本把对外贸易看做自己的生命线,把贸易立国作为基本国策,把加工出口第一作为经济纲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坚定不移地一抓到底!
在这个国策和纲领的指导下,战后日本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扶持和鼓励出口。
首先,采取了出口金融优惠制度,以低利率提供有关出口资金的票据再贴现,为出口部门提供人为的低利率资金。
其次,采取了振兴出口税收制度,先是对出口收入部分免征所得税,后来又采取出口企业加速折旧制度,开拓国际市场准备金制度和技术出口收入减免税收制度。
此外,日本政府还实行了出口保险制度、出口补贴制度等。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日本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资本输出逐年增多,日元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提高。日本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金融大国。
日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大体上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出口原材料、轻纺工业产品为主;第二阶段以出口重化学工业产品为主;第三阶段以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战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主要分为3大阶段:统治的解除与重返国际社会阶段(1945~1960年);贸易、资本自由化的实现阶段(1960~1975年);国际化的推进与国际间相互依存的增强阶段(1970年以后)。
三个时期情况迥异,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各不相同。日本政府将外贸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相配合,围绕出口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两大政策目标,通过行政手段、立法手段、经济手段等对策的实施,对对外贸易实行了有效的宏观控制和管理。
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与方略
1.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日本的贸易自由化始于60年代初。从国际形势来看,日本在50年代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按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其成员国在享受其利益的同时,也应相应地承担其义务,实行贸易自由化。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要求日本实行贸易自由化。当时美国和西欧国家已实行了贸易自由化政策,西欧的进口自由化率已达90%以上,日本却不到40%。
从国内形势来看,封闭的市场也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不利于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就是说,日本经济的发展已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加强与之的联系程度也有益于日本。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衔接,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日本政府于1960年6月公布了《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这标志日本正式开始实施贸易自由化。
2.日本实施贸易自由化的方略
对于当时的日本,实施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将使国内市场受到一定的冲击。为了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既能获取经济利益,又能避免其可能给国内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在实施贸易自由化中坚持以下原则:
(1)尽快实行原材料进口自由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2)对有竞争力的国内制成品以及使消费者受益较大的商品优先实行进口自由化;
(3)尽可能延迟被扶持产业的进口自由化。
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有选择的、渐进的实施方式。按着《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的规定,日本将国内商品自由化按时间进程分为以下几类:
(1)近期自由化商品(1年以内);
(2)中期自由化商品(3年以内);
(3)远期自由化商品(3年以上);
(4)难以实现自由化的商品。
《贸易和外汇自由化大纲》还提出了具体的贸易自由化目标,即把进口自由化率从1960年4月的40%提高到3年后的80%左右(石油、煤炭为90%)。1961年3月又制定了《贸易和外汇自由化促进计划》,缩短了进口自由化进程,扩大了进口自由化程度,决定于1962年9月以前把进口自由化率提高到90%。
1961年日本对关税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在降低关税总水平的同时,引入了从量税、关税配额、选择税、紧急关税等。税则分类采用了当时国际统一的商品分类目标标准,并于1964年正式加入了海关合作理事会。
通过贸易自由化计划的实施,日本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进展显著:1961年4月日本进口自由化率上升到62%,1962年4月达到73%,1963年4月达到89%,1964年4月达到93%,到60年代中期,日本非自由化的商品仅剩下136种了。
三、日本的对外贸易管理
日本对外贸易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管理的服务机构实施的。其主要作用是为日本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决策,对日本企业的对外经营提供咨询,把企业的经济行为纳入宏观经济的轨道。日本对外贸易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出口会议、贸易会议、通产省、大藏省、输出入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日本成套设备协会、进出口组合等。
“出口会议”是日本对外贸易的决策机构。它分为两个层次,即设于内阁之下的“最高出口会议”和设于通产省之下的“产业别出口会议”。“最高出口会议”由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通产大臣任副议长,经济企划厅长官、大藏大臣、日本银行总裁和日本输出入银行总裁等为委员,并吸收各省厅大臣、产业界代表以及有关学者参加。
该机构下设综合部会和14个行业会议以及70多个专门部会等。主要任务是讨论综合性、长期性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出口计划以及必要时进行调查与审议。通产省下设的“产业别出口会议”则讨论更为实质性的问题,如按产业制定出口目标,研究为实现出口目标所需采取的对策,并推进有关对策的实施等。
日本对外贸易的管理工作由通产省主管。通产省是日本政府干预经济的综合性职能机构。通产省不但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还负责协调国内产业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把对外贸易管理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产省负责对外贸易事业的机构是通商政策局和通商振兴局。
通商政策局制定对外贸易的政策与方针;通商振兴局则根据已确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具体制定进出口对策与方案,同时负责调整进出口商品的品种,管理贸易外汇,执行出口检查等。
日本输出入银行是日本政府外贸管理的执行机构和业务管理机构。主要业务有:为促进船舶及其他成套设备出口提供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为促进日本的技术出口提供技术出口信贷;为促进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海外资源开发贷款等。
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又增加了“制成品进口信贷业务”。通过提供金融信贷及办理外贸中的货币结算、外汇资金的分配使用等业务,执行政府的外贸管理政策。
维持外贸秩序,防止过度竞争是战后日本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外贸管理政策。日本维持外贸秩序的具体执行者是根据《进出口交易法》而成立的多种“进出口组合”。《进出口交易法》规定:进出口贸易商可以不受《禁止垄断法》的约束而组织进出口卡特尔,即可以就进出口商的价格、数量、质量等缔结行业协定,其具体执行者就是各种进出口组合。进出口组合缔结行业协定,须经通产大臣与公正交易委员会批准。为了确保贸易委员会的有效性,法律还规定必要时可以对非组合成员企业进行限制,其限制方式是由通产大臣发布有关出口命令。
日本在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外贸政策和外贸法律、法规,在防止不正当的出口竞争、维护正常的外贸秩序、保持出口增长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保证作用。
日本有关外汇和外贸的基本法律是《外汇及外贸管理法》。该法于1949年12月制定,1979年12月全面修改(1980年12月开始实行)。
1959年12月,日本政府依据《外汇及外贸管理法》颁布《出口贸易管理令》,对出口贸易做出具体的政策规定。
《进口贸易管理令》是1949年12月制定的,它是依据《外汇法》制定的有关进口贸易管理的政令细则。
日本现行关税制度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关税法》、《关税定率法》和《关税暂定措施法》。目前,日本的关税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只占30%左右。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对外贸易中不合理的竞争,维持健全的外贸秩序,制定了《进出口交易法》。该法允许国内同行业者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缔结关于出口和进口的协定,许可设立出口同业协会、进口同业协会和进出口同业协会,从而有利于避免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进行有损于本国利益的竞争活动。
此外,日本还制定了《出口保险法》、《出口检查法》、《出口商品会计法》、《统一支付规则》等一系列法规,借助立法手段,对于商品的保险、进出口交易的支付方法、出口商品的商标权、质量等予以担保、规定、保护和严格检查。
日本对外经济贸易的实施,是通过其外贸制度来体现的。日本外贸制度是日本外贸政策与外贸法规的具体化和制度化。日本战后的外贸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即鼓励出口与限制进口。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政策虽然在限制程度上有所削弱,但其政策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日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消极地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通过抑制总需求来平衡国际收支,而是积极的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鼓励出口,或对出口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补贴,在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和出口价格不上涨的条件下,鼓励总需求和经济迅速增长。
战后初期,日本百废待兴,资源缺乏,进口极需;而同时产业出口能力不足,外汇入不敷出,严重缺乏。因此,这一时期,日本外贸政策的重点放在管理进口上,同时采取一些金融和财政手段振兴出口。
在政府各种政策的扶植和刺激下,日本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5年以来,日本贸易收支多数年份保持顺差的局面。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日本政府对外贸易政策所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避免因贸易收支出现大量顺差而引起的经济贸易摩擦。日本政府采取的对策主要包括:
“自主限制”出口,同时积极促进出口商品的高附加价值化、多样化,推进出口市场分散化和多元化。
取消或缓和妨碍进口的措施和制度,进一步开放日本市场。
推进产业结构调查,扩大内需,增加制成品进口。
同发达国家开展“产业协作”,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90年代以来,日本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对外经济贸易战略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根据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日本又承诺从1995年1月开始在5年内对部分工业品(包括水产品和林产品),在6年内对部分农产品进一步降低关税。
日本为适应日元升值、日本企业国外生产比重增长与东亚各地经济技术水平提高的形势,对原来的“日本中心主义”战略进行了调整,提出“全面分工”的新战略,一些公司和重要生产部门开始向外转移,并在海外增加研究开发据点。日本的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转变与调整,无疑将对亚太市场开拓与产业分工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四、日本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1.出现“脱欧返亚”的势头
1995年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为1 569.9亿美元,占日本出口总额的39.75%,超过了日本对美国的出口(1 175.4亿美元);对亚洲的贸易顺差高达616.5亿美元,占日本贸易顺差的50.8%,超过了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现在亚洲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6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时隔9年以后还首次出现了下降。日本大藏省贸易统计报告称,1996年1~9月,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18.5%,其原因是日本来自亚洲生产据点的电子仪器、机械零部件等进口急剧增加。1995年日本对亚洲的贸易顺差高达6.6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同期对美国贸易顺差的1.5倍。然而,1996年日本对亚洲的进口额开始大幅度超过出口额,1~9月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仅为3.99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的4.9万亿日元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其中对东盟贸易顺差减少了15.5%;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贸易顺差减少了1%;对中国的贸易出超却持续增长,增长幅度高达60.7%。
1997年新年伊始,桥本首相不顾国内股市连续暴跌和驻秘鲁大使馆的“人质事件"仍处于胶着状态等诸多要务,风尘仆仆地访问了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新加坡5国。这一举动也进一步表明了日本的返亚倾向。
2.出口商品结构出现了以出口成品为主转向以出口零部件为主
近几年,由于企业生产据点的海外转移,东亚以家电产品为中心的生产不断扩大,替代了日本的出口。同时,也构成了生产所需零部件从日本进口的态势,使日本的生产资料出口增加,而耐用消费品则相对减少。日本从集中出口彩电、录音机等特定成品,转向出口海外生产所需的零部件。
3.采取新的高技术出口管理体制
从1996年日本开始实行新引进的“KNOW”管理体制。“KNOW”管理体制是一种为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让企业负担起自我管理义务的出口管理体制。在“KNOW”管理体制下,连普通计算机、半导体、机床等都被列入出口审查名簿。这一新管理体制的实施使本来在高技术出口方面就缩手缩脚的日本企业,有可能变得更加消极。
4.进口出现较强的增长势头
据日本大藏省的贸易统计数字显示,表明进口量动向的进口数量指数,从1994年大幅度上升,继该年比上一年增加13.5%之后,1995年又增加了12.5%。
5.制成品的进口比重大幅度提高
在进口结构中,制成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于海外据点的逆进口持续增加,日本之成品的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50%,上升到1995年的近60%,纤维、精密机械、电气机械产品的进口比重增长更高。
1994年,汽车进口增长了近55%。在彩色电视机市场上,进口产品攫取了55%的市场份额。在棉织品市场上,进口产品攫取了80%的市场份额。
日本的服装进口1995年达21.12亿件,比上年增长16.75%,近几年来,由于进口持续增长,而国内产量下降,在1995年的日本国内市场的服装供应量中,进口产品的比重已增至64%。自1993年以来,进口服装的比例已超过国产服装,并呈上升趋势,1995年日本市场进口服装的数量已是日国产服装数量的1.7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