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月CPI同比增长4.9%,引起各方瞩目。这是因为,对其解读及对策,将影响中国经济走向以及世界经济。笔者以为,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通膨,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通膨问题有类似之处。因此,回顾日本的通膨历史及其对策,可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上世纪70年代,日本CPI曾出现三次增长高峰,第一次为1973年上半年,其背景第一是田中角荣内阁的“列岛改造计划”,诱发了全国土地、住宅价格高升。同时,当时为稳定汇率,日本政府买进了大量美元,这也导致国内市场日元流动性急剧增加。因此在这年日本CPI同比增加15%以上。
第二、三次CPI增长高峰分别为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的1974年以及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的1980年。前一次因原油进口价格大增,1974年日本CPI同比增加20%以上。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日本CIP再次高涨,但这次没有超过8%。
回顾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通膨原因,主要有内源性与输入性两种。从日本国内情况看,上世纪70年代初,劳动力剩余转为短缺导致工资水平大幅增加,市场出现供给不足。这造成物价大幅上涨。而国际原因则是因为两次原油价格急剧上涨。
剧烈的通货膨胀,会损害一个国家经济的供需平衡,并给这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秩序带来破坏。但在高速增长时代,尽管经历数次剧烈的通货膨胀,日本经济、社会秩序却能稳定,笔者以为,其中日本某些制度、政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值得思考。
首先,日本政府有一套稳定粮食供应的制度。面对严重通膨,最重要的是要稳定生活基本用品的价格。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粮食收购、储存、贸易体系,通过这套体系,日本政府可以对国内流通的粮食进行价格调整。例如日本各地销售的小麦,都是日本政府统一进口,每半年确定一次批发价格卖给日本商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以控制零售商的小麦制品的终端价格。其实,大米、牛奶等各种农畜产品,都存在日本政府的巧妙控制,这种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日本市场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此外,在应对输入性通膨影响方面,日本的某些战略也值得参考。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导致日本出现输入性通货膨账。面对原油价格上升压力,日本采取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两项重要措施,应对通膨。以钢铁业为例,整个钢铁行业推广“连续铸造法”,这种方法节省大量重油,每吨钢材能耗降至以往的1/3。再如,石油危机后,日本全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向发展能耗较少的服务业。那段时期,日本连锁店、连锁餐厅、超市等服务型产业发展很快。这些产业实行统一厨房加工、冷冻,因此能耗降低。如此,日本企业大约用了10年时间,成功将产业结构转为低能源依赖型,增强了抗击输入性通膨的能力。
我们也不能忽略企业在抑制通膨中的作用。日本企业普遍认为,公司产品提价容易流失顾客,因此对提价十分慎重。每当原材料涨价时,日本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尽量“消化上涨成本”,尽量做到不涨价。
日本企业还有些做法,对抑制流通领域的价格乱涨也有参考。例如厂家或进口商为维持产品竞争力与信用,多在包装表面印上“希望零售价格”,这表明厂家或进口商对产品价格的期待。零售商一般会按照甚至低于这个价格出售,只有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海岛或部分高消费区域如机场、游乐场所,零售商才将价格定在“希望零售价格”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通膨风暴中,日本开始反思战后“经济增长第一”的弊端。1973年度,日本政府大幅度削减了公共建设开支,同时将大笔预算转入国民福利领域,例如在这年,日本建立了对70岁以上老人全部实施免费医疗制度,同时把国民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率从50%降至30%。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CPI长期低徊,经济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最近因国际市场农产品、石油价格上升,日本国内市场部分消费品价格有所上升,但总的感觉是升值不大。其中存在两个原因,首先是日元升值部分抵消了进口价格上涨因素,另外,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也抑制了价格上涨冲动。不过,最近刚刚就任的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说,日本要在2011年度内要终结通缩局面,今后CPI将出现缓慢增长局面。可以认为,日本今后可能采取“调整性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景气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