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必须突破“保险思维”


  在最近举行的“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上,甘肃省副省长刘永富在发言中,历数了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几大缺陷,获得与会者的一致认同。其实,这也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长期战略研究提出的期望。近20多年来,社会保障研究在中国一直很热门,但是这项制度的问题和缺陷也一直得不到解决。这与研究者就社保看社保有相当大的关系。刘副省长发言中有个万米高空思考社保问题的戏语,但他的视野确实开阔了许多。然而,万米高空的视野也许仍然不够,可能需要再上升到二万米、三万米来俯瞰全局。

  20多年前,为贯彻“八五”计划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有一次与有关部门合作的机会。一开始,合作方就提出,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都弄清楚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计算。当时,在相关的几个研究领域,有“中国只有三个半精算师”的说法。到底是哪“三个半”,至今尚未弄明白,但这说明那时会作保险精算的人是凤毛麟角。对于社会保险制度,精算肯定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障(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时,“突破保险思维”可能是重要的当务之急之一。

  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业务,基本上是建立在精算的基础上的,因为这是一个市场交易行为,必须算得明明白白。所以,怎么交费,怎么给付,要在保险合同中写得清清楚楚。一般来讲,每年支付多少保险费,要连续交多少年,到约定的时间每年(或每月)可以领取多少保险金,等等,这笔账都要算得细致明白。然后,保险费用交清后,到了约定的年龄,保险公司就开始按实现的约定给付,这份保险合同就算如约兑现。

  站在地面上,用平视的眼光看社会保险,亦即从形式和程序上看社会保险,似乎也跟保险业务差不多。但是,上升到几千米的高空,可能就会发现,最后的给付会有很大的不同。保险给付,只需如约兑现就行,但N年前计算得出的保险金额能不能满足N年后基本生活需要,保险公司是不管不顾的,因为这并不包含在这笔交易中。如果保险公司要顾这一点,那差不多十个有九个会破产。这也就是商业保险只能作为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的根本原因。

  社会养老保险则不然,因为是国家的责任,所以这项制度要确保的并非退休以后每月拿多少钱,而是参保人的基本生活。如果按参保时的国家府承诺得到的养老金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话,那政府就要采取措施提高标准。近年来政府已经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便是一例证。所以,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养老保险是一定要参加的,不参加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一项公民权利。吃亏的是个人,“得便宜”的则是政府(少承担一份应该承担的责任)。

  如果上升到万米高空,那就还可以发现社会养老保险的更多问题。譬如刘副省长说的养老保险滚动结余的几百亿基金只能存在银行贬值的问题,这当然是个棘手的大问题。但是,政府面临的是个两难的局面:拿出来投资,并不能保证获利;更大的风险是被贪污挪用。所以,明知放在银行是负利率,也只能难得糊涂。放在银行遭受损失,起码没有人会承担直接责任。

  如果再上升到二万米的高空俯瞰大局,则会有更大的发现,社会保险原来是社会再分配的一部分。这句话似乎已经是耳朵听出老茧来,没有丝毫新鲜之处。但这是因为二万米高空距离地面太远,不借助工具只能得到一个模糊印象的缘故,而这个工具就是理论。从理论上说,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待遇的高低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这个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有多少,二是国家管理者如何分配这些财富;而收多少保险费其实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我们老在收多少发多少上面做文章,其结果一是肯定不会有出路,二是把自己的思维定格,刻板化了。

  从社会再分配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要确认养老是政府,亦即执政党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收钱发钱,而是确保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也就是常说的民生。至于养老保险,那就是用社会保险的方式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谓社会保险的方式,从技术层面讲,至少包括两种手段:一是靠不断有新的参保者加入这项制度,而领取养老金者的规模能维持不变甚至减少,但因为老龄化的到来,未来的趋势正好相反,所以这一招不灵。二是将储备积累的养老基金运营起来,使基金增值,如果能够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收益率,养老保险也能高枕无忧。但现在的问题是找不到很好的投资渠道,股市有风险,银行负利率,同时又存在被贪污挪用的风险,似乎此路也是不通。如果上述两种技术手段都不能奏效,那就只能靠行政手段,那就是财政补贴。现在有些地方领导对此大惊小怪,其实这是必然的。要说还有什么办法,那就是尽量多多收,尽量少少发,但这实际上是个与社会和谐、科学发展乃至全面小康背道而驰的馊主意。

  如果不想用或者尽量少用财政补贴的办法,也不想得罪人民群众,能否找到出路呢?因为上述技术手段中老龄化是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那么只有在投资获利、保值增值上做文章了,这也许是当前能够使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其实从理论上来说,这并非难事,找几个投资肯定获利,而且是利润较高的经济领域,让养老保险基金去投资便是。这样的领域肯定是存在的,譬如我们常说的“垄断性企业”,让这些“国有”们也真正“为国”一次,让人民群众也尝尝做主人的滋味。前不久,国资委有关领导曾有类似的表态,那就让这个表态成为事实吧。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在国有企业、国有土地的运营中征收特别税的办法,从他们的赢利中直接把资金拨往社会保险基金。这就是说,社会保险基金也别操心基金积累、保值增值了,有关部门主要管发钱,筹资的事情能收多少收多少,资金不够就从这些特别税中拨付。

  总而言之,要解决社会保险,尤其是养老保险的亏空,恐怕只有在“国有资产”上做文章了。因为现有的基金亏空,最主要的是“老人”、“中人”造成的,而他们当年的“必要扣除”现在都变成“国有资产”了。

  如果再上升到三万米高空,我们会发现,以上所述,归根结底还是个财富分配的问题。只要有充裕的资金,其来源从哪里出其实都一样,唯一不能取的是纯市场的办法。要想中国社会健康、平稳、和谐地发展,公平分配这份责任,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还真是无法规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