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数据让你触目惊心,当然有可能这样的事在中国太多会让您麻木不仁,但是没有关系,这些问题不时不刻在威胁您宝贵的生命:
其一有报道称:2010年过去的一年,整个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液8瓶。而在03年,是30亿瓶,07年,是70亿瓶,可见增长幅度惊人。资料还显示,“爱输液”是个普遍问题,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喜欢输液,地域差异不大,并且输液率一直都在持续增长中。
还有报道称,在国外输液治疗是有严格控制的,门诊输液率一般在10%以下,在我国输液率却高达60%—70%。而一篇2006年的报道显示,门诊病人的输液率为30%。住院病人则更高,在国外为45%,而在我国的一些医院达到可怕的90%。
其二养殖业抗生素滥用,每年生产抗生素近五成用于养殖业,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教授肖永红曾在2007年进行调查并发现,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抗生素用于畜牧养殖业,占年总产量的46.1%。
其三医院滥用抗生素情况也很普遍,调查显示,中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为56%,其中最高者接近99%;而国外的平均数字为30%。国内听凭广告随意购药、无处方用药、无指征用药、频繁更换抗生素、疗程过长等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普遍存在。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医生乐于为患者使用最新、最高端的抗生素,而患者由于“立竿见影看疗效”的心理,也同样乐于使用医生推荐的新型广谱抗生素,其结果是患者在遭遇了“高药费”之后,还产生了“高耐药性”。
笔者亲自所见所闻,滥用药物是怵目惊心:某卫生院滥用抗生素药,如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患者用了四类五种抗生素:有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罗红霉素及其它,共用药11种,病程记录住院四天,但病情无改善。有一患者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除了抗生素,中药制剂有当归针、茴香针、静滴红花针等五种中药制剂,共13种药。
各种资料显示药物滥用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与我国的腐败程度不相上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如果对药物滥用再不加大治理力度的话,“东亚病夫”估计为时不远了。我建议治理药物滥用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快药品使用的立法进程,要用法律的层次来规范药物使用,大家都认为美国的枪好买,但是抗生素难买,通过法律的约束使我们国家枪难买,抗生素也难买。用法律的强制力规范抗生素使用级别,医院分级分类管理,那么药品使用也分级分类管理。同时立法要避免部门利益之争,不管哪个部门管理,只要从人们利益高于一切出发就可以。
二是,对现有的《药品管理法》尽快的进行修改,目前药物生产、流通、销售、使用不在同一立法水平上,对药品使用单位要求比生产、流通、销售企业低得多,这是立法不公,应该尽快的纠正过来,《药品管理法》不能作为卫生部门的特权法,把医疗行业例外。法律要求人人平等,必须将药品使用的80%的量(相对与药店销售)的医疗部门与流通等企业进行平等的监督管理。尤其是把使用的规范性要纳入立法内容上来。
三是,在进行基本药物电子监控的推广同时,要把所有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大输液纳入监控范围,并且尽快把监控延伸到使用单位。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管理,并且纳入立法层面上。
四是,严格控制中药制剂的批准和生产,中药有治疗作用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把中药作为注射剂广泛用于肌注,尤其是静滴是不可取的。中药制剂成分复杂,用于静滴目前是弊大于利,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很多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微粒就更多,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80瓶)“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在目前的工艺水平下应该严格控制中药制剂的生产和使用。
五是,强化执法力度和效率,疫苗流通和管理条例赋予卫生部门管理,暂且不提管理如何,在流通使用领域变成两不管,免费疫苗过期严重,出现宁愿过期也不给注射,流通保管没有温度记录等,而收费的二类疫苗在大肆经营,但是药品监督部门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或处理难有力度。笔者认为凡是定义为药品的都归一个部门管理,强化责任、理顺管理机制,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六是,加大腐败的惩治力度,一件事情的乱象与腐败是相辅相成的。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甲硝唑,如果是口服的,一个疗程七天的花费只有大约3元钱,但是改用打点滴,一天就要花费大约20元钱。甲硝唑口服能被迅速而完全地吸收,根本没有静脉注射的必要,医院之所以乐于用甲硝唑打点滴,显然是利润的考虑,医生同时还有回扣的因素在作祟,尤其是新特药。医保病人输液治疗或预防性输液报销比例偏高也是医生患者喜欢输液治疗的原因,新农合在乡镇卫生院随便用些抗生素、挂起“吊水”就算住院,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医生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医疗回扣,由于有医疗回扣的存在,滥用药物就可想而知。因此加强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也是遏制滥用药物的一大方面。
当然,还有病人的原因、文化的原因等等,但是,那只不过是中国人一个不愿较真的托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