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职业化久推不开原因甚多,经济组织自身动力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重要原因是内部审计行业的高度松散性,虽“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原因只能暂时按下不表。
今天重点说说组织自身动力不足的问题。
显然,内部审计的开展有一个重要前提:经济组织的运作有足够的规模和组织内部“分权制”的存在。“分权”是关键!在“分权制”有效运行的组织里,对内部审计有发自内心的需求冲动。奇怪的问题出来了:既然内部审计职业化是那么的美妙,而成规模有分权的经济组织又对内部审计垂涎欲滴,为什么又说组织自身动力不足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推不开的主要原因呢?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细分就可以找到答案:越是有一定规模的经济组织和越是“分权制”完备的经济组织,其“内部人控制”的问题越严重。内部审计是“内部人控制”的克星,这一点“内部人”们非常明白。因此,只能先发制人,“内部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先成为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克星了。——症结在此也!
由此及彼,我们可以解释很多企业内部审计为什么长期坐冷板凳了。尤其是国企,开始得最早,架势搭得最好,就是不拉引线不起爆。
症结找到了,药方呢?实话说,这药方很难下。毕竟,从根本上说,各组织的内部审计还是各组织的内部事务,外力不宜过多干预,更不可强制干预,只有组织自己感悟并自愿改善才是上策。当然,基于上述分析原因,这类感悟和改善将伴随组织内部一番激烈的、持续的、反复的“细胞大战”!
不过,也并非所有的组织都不适宜外力干预,比如时下这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就非常适合外部给力。
作为公众公司,庞大的而不确定的公众股东当然有权力干预组织内部事务如内部审计,以证监会为首的庞大监管体系事实上代广大的公众股东履行着职责。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这一块,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形式上的开始。早在2002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就明确了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1)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2)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3)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4)审核公司的财务信息及其披露;(5)审查公司的内控制度。
虽然规则早有了,各上市公司也照办了,近十年的事实表明,效果不敢恭维,所以我称之为“形式上”。但循着这一思路不妨再走一步,那就是本文重点要表达的:让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走上职业化的道路!同时,鉴于上市公众公司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外力强推之。
接下来,需要我继续罗嗦的话基本没有了,只要监管层等有关部门的后台工作人员起草一个公文,简单的几条,把这层意思表达进去就行了。当然,一定要加个期限和具体目标,比如三年内完成所有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职业化目标。
至于前面说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即内部审计行业职业化建设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假如上市公司们都被强推着使用职业化的内部审计,加之其带头效应,这就好比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有了需求,“产品生产”还会成问题吗?——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被忽悠进去了,准备完稿后马上注册机构开展实质性运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