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抢之下,食盐应当涨价!


 

早上看电视,听到了中央相关部委严令不许食盐涨价的新闻,本不当一回事,以为说说而已,没想到晚上就看到了地方物价部门严肃查处食盐涨价的系列报道。

陕西一家副食店将本来售价1元的精碘盐卖到了2.5元,结果被当地物价部门罚了5万元,查处行动之迅猛,查处力度之严厉,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电视台的播音员们都用一种愉悦的语调在解读这则新闻,仿佛大快人心。

然而,我要说的是,这一次物价部门又错了,它的滥施淫威不仅打错了板子,而且恰恰妨碍了市场正常秩序的恢复,正所谓是好心办坏事。当然,物价部门的行为也再一次告诉人们,物价部门的官员其实并不懂物价,市场经济的知识还有待于全面普及。

为什么说物价部门打错了板子?因为,涨价是哄抢的结果,而不是哄抢的原因。假如涨价便能导致哄抢,那么,全中国的彩电、冰箱、汽车、电脑都会涨价,哪一个经销商不想多赚?问题是这些产品越是涨价,越是卖不出去,道理很简单,价格上涨的主要功效就是抑制需求,价格越高人们买得越少。

人们之所以要哄抢食盐,并不是因为商人要将食盐涨价,真实的原因是在日本地震核辐射的背景之下,人们相信了谣言,这才导致了经销商能够见缝插针随机涨价。政府如果真要追责的话,应当是去处罚那些制造谣言的人故意混淆视听,去批评那些担负着宣传核辐射知识的官方机构没有尽职尽责。

也许有人会反问,即使人们相信了谣言来哄抢,经销商也不应当趁机涨价呀,这不是囤积居奇趁火打劫吗?经济学的回答是,经销商这样做不仅对社会无害反而有利:

其一,涨价可以使人们理智消费抑制疯抢。如果不涨价,精盐卖1元一包,因为价格便宜,消费者可能会一次买上20包,总共才花费20元,而现在涨到了5元一包,是平时价格的5倍,总共需要花费100元,消费者在抢购时自然要掂量掂量,采购的数量必然相应减少,没有人会跟自己的钞票过不去。中国这一次大面积的食盐脱销,正是缺少了能够及时判断行情及时大幅提价商家,否则,神州大地何以对区区食盐也一物难求!

其二,涨价可以使急需的消费者得到及时购买。如果没有涨价,便宜的食盐自然会被那些听信谣言的人一扫而空,事实也恰恰如此,这使得那些家中无盐却要开伙做饭的人猝不及防,他们宁愿付出高价也无法买到。倘使商家能够及时提价,高价格自然会把大量的听信谣言者挡在门外,正常消费者就不会面临无盐做菜的窘境。这好比大医院的专家门诊,排队的黄牛把专家号高价卖给了外地的重症患者,表面上看黄牛赚了,但外地患者却更合算,因为这省去了他排长队住宾馆的麻烦。黄牛的倒票行为,本质上是使大医院紧缺的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

其三,涨价可以使智者得到奖励愚者得到处罚。商家及时涨价,如果有消费者仍执意购买,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事实将证明他们的行为是智慧还是愚蠢。倘使谣传是真,食盐真的越来越少,食盐价格继续上涨,则说明他们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多省钱就是对他们超前预判行为的奖赏;倘使谣传是假,食盐不仅不少,而且价格相当稳定,多花钱就是对他们误信谣言的处罚,这必使人们在今后面对谣言时不再热血沸腾而是更加谨小慎微。

其四,涨价可以使市场秩序迅速恢复。涨价意味着厂家商家有更多的钱可赚,厂家必定会加大马力增加产量,商家必定会更加积极地采购食盐,厂家商家的生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食盐的紧缺症状必将大大减轻。即便是现有的工厂生产能力不足,精明的商人自然会把闲置的资本投入到这个回报丰厚的产业里,除非政府不允许民间资本介入,否则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中国,哪会有什么产品需要拥挤排队哄抢狂购?

经济学早就告诉了我们,在平等自愿且不妨碍第三人的前提下,商人的利益其实和社会的利益是一致的。简单的道理,还有多少官员是七窍通了六窍?还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全面普及?

当物价部门自以为正在充当公平与正义的化身之时,其行为恰恰与市场经济原则格格不入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