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一)
2007年,北京大学学者李零推出了一本《丧家狗:我读论语》。何为丧家狗?对此李零有精妙的评述。他说,像孔子这样,“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知识分子,就堪称“丧家狗”。此说虽然有些难听,但惟妙惟肖地反映了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却四处碰壁,郁郁不得志的情形。
还是从头说起吧。
做一个有文化的放牛郎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属于殷商后裔。周国把殷商灭掉之后,把商朝名臣微子启封在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国号宋。因此,宋国人虽然也生活在中原,但他们有着与其它中原人不同的性格特性。比如,善良、天真、倔强、讲究仁义、遵守规则、爱好和平……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打仗时要求部下不准俘虏年老的敌人,敌人没有摆好阵型,自己就绝不袭击。有人骂他为“蠢猪式的仁义”,但我觉得,这是春秋时期难得的人性之光,使得整部春秋历史的文明水准提高了一大截。
毫无疑问,孔子也秉承了宋国人的这种性格。孔子是在鲁国出生的。他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躲避宋国内乱,居家搬迁到了鲁国,自此就在鲁国定居了。孔子老爸叫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战斗英雄。公元前564年,叔梁纥随军讨伐小国逼阳(位于今枣庄市南),逼阳国家虽小,却很擅长阴谋诡计。他们假装不敌,打开城门,等诸侯军队进入城内差不多一半时,突然放下城门口的千斤闸。同时,城墙上又不停放箭。诸侯军惊慌失措,纷纷往外面跑。这时,叔梁纥冲上前去,蹲马步,运气,双手托住正在下坠的千斤闸,让诸侯军撤出去,等到所有士兵都撤出去之后,他才从容放下千斤闸,跳了出去。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其实是一个私生子,“野合而生孔子”。孔子继承了老爸的优点,长得人高马大,《史记》里说有“身高九尺六寸”,按照现代尺寸,当在一米九以上。孔子臂力过人,但从不欺负弱者;他酒量也很可观,但从未喝醉过。这说明,他的一个懂得节制的人。
孔子家也算贵族,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老爸在他出世没多久就去世了,因此家里很贫穷,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日复一日,嘴里都快淡出鸟来。有一天,他听说城里一家贵族季孙氏请客,大宴宾客,于是也巴巴地闻着肉香一路跑了去。可是来到季孙氏家门口就被主人家的家臣阳虎拦住了。阳虎呵斥他,“我们请的都是有身份的人,你来干什么?”
孔子羞惭地退回去了。这件事情对孔子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人生道路的影响很大。他一生都坚持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他长期坚持教育工作,就是为了打破贵族阶层对教育的垄断地位,使得更多像他这样的“弱势群体”也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长大后,曾经给季孙氏打工,得到了生平的第一份工作,“乘田”。所谓乘田,就是掌管畜牧的小官吏。从此,孔子就开始了放牛喂羊的生活。孔子做事非常认真,忠于职守,上班没多久,就把所有的牧童管理得井井有条。说是牧童,其实他们中间有老有少,大部分是因为家境贫寒,欠下季孙氏债务,这才来以劳务抵偿债务。孔子平等地对待他们,跟他们一起放牛、一起吃饭,并且还照顾那些生病的老人,安排他们休息,因此,牧童们都很拥护他。
在孔子和牧童们的悉心照顾下,他所喂养的牛羊膘肥体壮,多次得到季孙氏口头表扬。
当然,孔子绝不满足于做一个放牛郎——他要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放牛郎。
孔子一边做乘田,一边刻苦学习知识。他曾经跟外祖父学习过诗和礼,有一定的基础,后来他发现,要把这两样学到精熟,必须对音乐有所了解。于是他又向懂得音律的人虚心请教,学习吹打、弹唱和舞蹈。
当时,一位有志青年的必杀技还有射箭。射箭,是礼仪的一种,有一整套的规矩,比如,该怎样前进、后退、转身,都必须符合礼仪。孔子向高手请教射箭,很快技艺就十分纯熟了。他还对射箭有一番感悟,“君子什么都可以不争,但在射箭时一定要争个高低。射箭比赛前互相尊重,射箭后又坐在一起喝酒,这才具备君子风度。”
应该说,这跟现代体育精神是比较吻合的。
现代青年大学毕业第一件事是考一张驾照,春秋青年们就是学习驾车技术。这门技术的作用可大了,不管是出行代步,还是行军打仗,都用得上。孔子掌握了这门技术后,在他后来周游列国的旅途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孔子做乘田的日子,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潜心学习各种知识,为将来成为一代宗师打好了良好的基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