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短片在现代电视综艺节目中的应用


 这是上周在扬州视协电视文艺委员会一次会上的发言记录稿,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大家下午好,刚才路老师从很战略的角度讲了关于晚会的一些问题,我想给大家讲的是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就是纪录片段在综艺节目中的作用和应用。我们看各国的电视文艺节目,最近这些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在现场加入较多的纪录片段,已经成为非常常用的手法。早期比较经典的综艺节目,可以说基本上是以现场为主,就是说它的从头到尾主要内容都是现场的,很少插入纪录短片这种东西,有的时候有些短片插入,仍然是节目性的。比如说大家看过美国很火的《周六夜直播》,那是个现场直播节目,但它里面有很多小品,相当一部分是事先拍好的,甚至是外景小品。它仍然是节目,它不是纪录短片。但从大约是2000年以后,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一些变化,主要是受到真人秀的影响,在外部形态上有大量的纪录短片被插入进综艺节目的现场。

    下面我先给大家看一个片段。《合唱团大赛》是美国NBC的一个传统节目,非常像我们中国的新年晚会,但形态很简单。每年在圣诞节之前,它会由几个明星歌星去自己家乡,组织几个老百姓的合唱家,然后在这儿比。这五个合唱团比赛,大家唱歌,唱完了之后由观众投票,得票最少的那个就被淘汰了。一共播四场,前两期都是120分钟的节目,后两期60分钟,最后只有一个合唱团胜出。胜出的合唱团会得到一笔奖金,20多万美金,但这个钱他们拿回去要捐给一项事先已经确定公益事业,比如给某个老人福利院添置什么东西。它是一个直播节目,按传统方式主体应该就是在现场唱歌,或者加上一点现场访谈。但这个节目呢,我算了一下,在一期节目里面,120分钟去了广告大概还剩90分钟不到,而在这近90分钟里有将近50分钟是纪录短片。也就是说节目中纪录短片的时长实际上已经超过现场的时长。这就是这类节目的形态,大家看看。

   (看片)

    我们刚才看这一段,其实这个合唱团在这一场里头表演不到三分钟,但是为了介绍这个合唱团所做的小片,就是这段纪录短片,有六分钟,超过了现场演出的一倍以上。而且在一个现场直播的所谓综艺节目中,直接插入六分钟的一个短片,这种做法如果在以前,比如说八十年代,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家可能都会觉得不对,或者觉得不可想象。但是这种节目样式现在却已经非常流行,在西方非常普遍,在我们国内大家也开始尝试。这样的一种做法,可以说是现代电视综艺类节目的一种发展趋势。

那么在现场节目中插入这种短片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看这一段片子,首先第一个目的,就是它说明情况。就是它先把这个事情的背景情况,有关情况,全都在短片里说了。这种背景情况,如果不说,一上台大家就唱,那么对这场现场的表演甚至比赛,效果就差了很多。因为你缺乏一个铺垫,缺乏一个伏笔。

大家知道所有的节目,我们现在要收视率也好,要其他什么也好,无非是让大家对它产生高度的关注。而关注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原来在咱们这个讲台上说过,产生关注感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你得给观众时间,让观众有时间去认识他,你得铺垫。

所以前面这段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说明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他们为什么要组织这么一个队,他们打算唱什么,他们想要得到什么?这一系列的情况,就是通过六分钟的铺垫使观众对这个合唱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他们在舞台上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他已经扎下了根。这个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其实有时候包括一些新闻背景,一些事件背景,通过纪录短片的方式表现都要比其他方式更好。比如说在现场访谈的方式,也能说明一些的情况,但是那对于编导,对于主持人都要有很高的要求,甚至对嘉宾本身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很好的设计和很好的掌控。而且在现场通过谈话的方式交待出来的内容,所费的时间要比纪录短片多一倍到两倍。所以插入纪录短片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对于背景做一定的介绍,进行必要的铺垫,让观众对表演者产生关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但还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第二点,就是搞文学的经常说的树立形象。任何一个文学艺术作品,当然也包括电视作品,都有一个很核心的东西,就是要树立形象。所谓树立形象就是让作品中的人物能够跟你的受众产生一种感情的纠结,你或者是喜欢他,或者是讨厌他,或者是憎恨他,反正不管是什么感情,你对他有感情了,这个人物就逐渐立起来了。实际上这种纪录短片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就在起这个作用。

大家看前面一段节目你一定会对那对黑人父女产生比较深的印象。你至少知道这里边有这么一对父女,你看他们唱歌的时候,会专门去寻找,他在哪儿,她在哪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有这么一段小小的故事,在前面表现出来了。这个小小的故事说起来非常简单,因为太太,就是那女孩的妈妈,得了乳腺癌,刚做完手术。(这就是最常用的招法,我看过好多这种综艺节目的短片,都会告诉你一个值得同情的事件,实在不行就是她好朋友最近出了车祸,都得跟你说一下,悲情引起关注嘛。)然后老头儿在台上很紧张——你看,紧张也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元素。本来我们都知道上台紧张是不好事,但是在这儿,这个紧张变成一个特别好的元素,树立起这对父女平民演员的一个形象。当然他有很好的音乐素质,声音非常好,唱歌的感觉也好,但是他不是演员,所以他面试的时候就紧张,一次,两次,三次,最后他女儿没办法,跟他一起唱,总算是唱下来了。所以以后他觉得今天表现不好,但是他们那个明星领队觉得他素质蛮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他。

你看就是这么简单,只用了很短的篇幅,但是这么短的篇幅就让人记住了这个形象。而这个形象其实就是他们全队20人的代表。面对20人的一个合唱队伍,节目中抓代表,抓代表要找到能够树立形象的这种片段。用这样的方式,你再看这20人在这儿又唱又跳,就不是平白无故来的20人又唱又跳,而变成了你好像对他们有所了解,对他们有所期待。实际上这个节目,最后观众投票的时候,投的真不是唱的好不好,投的是那小片拍的好不好。哪个小片最让他感染,最让他有感觉,大家就投给他,因为在电视里唱的其实都差不多。故事好不好,变成了他在台上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力。这就是纪录短片在现代电视综艺节目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

在它的短片手法上,我们看到的是用非常从容又很快的节奏把它剪下来,我们看所有美国的这类节目都是这样的。它没用无源画外音,就是一个播音员在外边说,这事怎么怎么样。这是我们平常做短片最喜欢用的方法,因为这最容易说明问题,我们想说什么,写个词找一个人来念就得了,但这里边没有。这也是现代这种所谓真人秀短片的一个基本手法,它用的是最主要的是就那个组织合唱团的歌星主述,让这个片子很亲切,就是我干这个事情,我拍这个片子,我告诉大家,然后主要以现场同期声的方式把整个事件内容串联起来。另外一个常用的新方法,就是对当事人进行事后采访,插入事件的进行当中。我给它起了个名,叫“现场追述”。就是说在现场过程中为了让有些细节,或者有些说明性的东西能够更好地表现好,它不是用一个画面来解释,或者用一段字幕来解释,或者是用什么其他的方法,而是就让当事人,就在那个事件发生过程中,直接插进来,说我当时太紧张了,我就老是忘词,直接把这个东西插进来。这就让这段纪录片的内容非常紧凑、充实,同时又非常贴近观众。

事实上,在综艺节目现场插入纪录短片的方式,在国外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国内电视人注意到这一点也有十来年了,对这样的方式也做过一些探索,但是总的来讲,不够理想。究其原因,这里边有理念问题,有技巧问题,也有功夫问题。

所谓理念问题,就是说是不是认识到有这么一种方法,就是用短片来表现人物,让这个人物树立起来,让你的节目更精彩。 过去我们传统的综艺节目,无非是把各种文艺内容集合起来,用最精彩的节目吸引观众,大家看得高兴,我们就完成任务。几十年来,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没什么变化。这种方式能给观众很多审美的愉悦,但是它也缺点儿东西。缺什么呢?我们只能看见节目,我们看不见人。当明星式的综艺节目转向草根式节目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缺陷就更明显。我们看到最近这些年来,电视文艺节目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走向,就是向草根方向发展,我们今年评奖,很多台节目或者是整个晚会都是以草根为主体的,或者是一台节目里有相当多的草根元素。但是当你表现草根明星,或者是很纯粹的草根表演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只见节目不见人,那出现什么结果?你会发现观众其实对这些表演者很难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就涉及一个理念问题。

央视三套有大量的资源,每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竞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青歌赛。但大家发现唱歌的时候观众反而不太关注,没办法,只好用知识考核来撑场子。这种方法对于保持提高收视率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个道路绝对是旁门左道,用这种不靠谱的方法来拉青歌赛的收视率,既损害了余秋雨,又损害了这个节目,还损害了这批选手。其实方法很简单,我对很多相关领导也都提过这个事情,说你们掌握着全国最好的资源,动不动就可以叫全国什么什么大赛,你们还可以把最好的,现在还没出名,但是将来可能出大名的那些个新人拿过来,但是你们就没找着点,让大家成天看的只有他们的台上表演,而他们在台下的一切,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努力,甚至于后台的候场情况,什么都不表现,就只是在台上那么一点。结果观众看来看去,等到整个节目完了,大家除了余秋雨,其他人谁都没记住。或者是出一个特别奇怪的,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都不认识的,没准能记住,一般什么都没记住。

所以在现代综艺节目中,特别是当我们做新人,做草根的时候,你必须用这种方式。总的来讲就是以纪录短片的插入为主体,也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综合形态,来表现表演者。其实《中国达人秀》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了,(对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滕俊杰)你们完全就是这么做的。

有些节目是理念问题没有解决,但也有些节目解决理念问题了,知道应该这么做,在技巧上却可能存在问题。去年毕福剑刚刚转到《星光大道》作制片人,让我到他们剧组讲课,我也讲到了有刚才相关的内容。他们的编导就说,我们一开始也是做好多短片纪录人物,但后来发现一上短片收视率就下来了,一有表演尤其是老毕一闹腾,收视率又上来了。也就是说他们其实在理念上知道,对这种草根选手应该想办法能够介绍他,能够让他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但是一到实际做的时候,却发现不行。这个里面其实有很多的技巧。

我就跟他们说,现在《与星共舞》、《美国偶像》这类节目网上随便下,很容易找到,你们仔细看看,你看人家那节目怎么编的,找到这个点了吗?现在看我们有一些综艺类节目的短片,其实是想介绍人,想介绍他的生活,想介绍他的背景,初衷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拍的片子,就像金越跟我说的,我们的人要拍这种片子拍不了,他根本不会。我们搞文艺节目的人可能在这方面有点欠缺,我们做演播室很在行,但出去纪录的时候就不知道抓什么好。实际上大家看看,就包括刚才那段片子,你一看就知道,到底应该抓什么样的点,有的时候甚至于你制造出什么样的点,这是非得经过精雕细琢,才能拿到片子里,拿到节目里给大家看的。并不是你只要拍一段片子往那儿一放,我说他是谁谁谁,干什么干什么,很土,就完了,不是,其实这些点每一段都是戏剧。

所以在技巧上,现在我们国内这方面就差的比较多。如果我们解决了理念问题,在技巧上如何提高,其实最简便一个方法就是临摹。就是大家要尽可能地看国外的包括国内做的好的,各种各样的节目,看看片子是怎么做的,包括它的叙事方式,包括我说的,怎么样就能脱离画外音,能够用一个非常流畅的话语流的方式,能够让几分钟的片子你看着很舒服,不觉得就过去了,同时又把最画龙点睛的几笔点上了,这个是技巧问题。

其实还有一个功夫问题。如果说理念问题我们有些人脑子里有,有些人脑子里没有;有些节目有,有些节目没有。技巧呢,大家都在慢慢地提高,特别是现在像湖南台,像东方卫视,通过和国外的合作,他就把技巧学了。但功夫问题可能就是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经费,有限的人员,要做很多节目,我们理念很充足了,说这地儿需要拍一段,要把这个选手的背景要弄好了,然后就一个单机拍一天半。这当然怎么拍也拍不出来好的内容。

其实我们看国外一些节目,尤其像《美国偶像》这种可以说是顶尖级的节目,你稍微注意一下,它这一分钟有多少个镜头?在特别紧凑的地方,一分钟有三四十个镜头,而且许多镜头是用非常复杂的方式拍摄的,里面有大量的带有高科技的东西。然后还要在内容上有非常精心地挑选,进行极为精彩的剪接。所有这些东西背后是什么?背后是几十个机位,几百个工作者,很长的制作时间,最后无数的素材变成了这样的东西。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真要做出好节目,最终还要落实在功夫上。

咱们国内做节目可能就是有很多我们自己的特长,但我想说的就是:当前做现场综艺节目,必须要注意纪录短片的合理应用,特别是当我们在面对的主要是无名的、草根的表演者的时候,不用这种方法,你就很难打动观众。(现在国外对明星其实也在这样处理。)对于这样的短片,我们首先在观念上得知道,这些东西很有效的;其次在技巧上,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临摩来学习如何创作做这种的东西。最后还有一点,就是舞台上的东西,当然需要钱,需要精雕细琢,舞台后边的东西同样需要钱,需要精雕细琢。总之大家如果想要做精美的节目,可能是一年才集中精力做一台的晚会,那么你其实不妨把相当的精力和投资,除了应用到台上以外,也要用到舞台背后,用到纪录当中,这样会使你的节目更加有光彩。

谢谢大家。